疾病详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病原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也称痢疾杆菌(dysenteriae)。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5 世纪),19 世纪曾出现全世界大流行。1899 年,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是痢疾杆菌引起。为纪念志贺的贡献,将痢疾杆菌称之为志贺菌属。该病为小儿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中毒性菌痢是其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可发生频繁惊厥、休克、呼吸衰竭,易发生死亡。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1.病原 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杆菌。长约1~3μm;水中可生存5~9 天,食物中可生存10 天,对阳光极敏感,经照射30min 即死亡;在60%时10min,在100℃即刻即可将其杀灭。在低温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几个月。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 周。采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均可将其杀灭。在37%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应用去氧胆酸盐SS 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可获纯培养。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阳性率较高。2.分群 根据菌体O 抗原的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 4 个群,群内又分为47 个血清型(包括亚型)。3.流行菌 志贺菌属菌群较多,20 世纪40 年代以前A 群为主要流行菌,在60 年代初期几乎消声灭迹,但在1969~1970 年突然在中美洲暴发流行,1972~1978 年在南亚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受侵。B 群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D 群从20世纪60 年代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跃居首位,占95%以上。4.有关耐药性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高,由于各地应用的抗菌药物不同,各地报道的耐药性亦有差异。1988 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7 省一市耐药性监测,显示对四环素耐药率达71.1%~83.6%,磺胺54.4%~74.8%,氯霉素33.9%~35.8%,呋喃唑酮(痢特灵)53.6%~100%,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49.1%~97.1%。以下抗生素保持较低耐药率,庆大霉素29.2%~32.9%,多黏菌素E 20%,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2.7%~5.2%,卡那霉素21.2%~33.6%,新霉素由于近年应用较少,耐药率已降至12.0%~17.9%。喹诺酮类药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效果。

1.潜伏期 自数小时至8 天不等,大多数为1~3 天。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型痢疾。因中毒型痢疾病情特殊随后有叙述,在此先讨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一般经过。(1)急性细菌性痢疾:①典型痢疾: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体温为低热或高热,腹泻、大便每天10~30 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多数急性痢疾患儿经合理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减轻而痊愈,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大便很快成形,婴幼儿可持续数天稀便,这与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有关。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时,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 周称迁延性痢疾,超过2 个月则称慢性痢疾。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体质瘦弱、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等合并症。或因这类病儿未得到合理治疗所造成。因病程日久,渐消瘦,粪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带脓血,或黏液便与脓血便交替出现。粪便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但阳性率显著低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患儿如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危象。病儿可因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严重心肌损害而意外死亡。这类病儿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常见到。在慢性痢疾过程中有时症状突然加重,呈急性发作的表现。
1.急性细菌性痢疾 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做好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1)抗菌疗法:自磺胺药及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痢疾杆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该菌对磺胺类药、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及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多数已耐药(参见病原学)。根据现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敏感有效的药物如下:喹诺酮类药比较敏感列为首选。至于喹诺酮类药对小儿的毒性反应,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在用小动物做试验发现有关节软骨损害,当时英国学者在小婴儿中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药萘啶酸并未发现有骨骼损害,认为有种族性差异。以后国内外多年的临床应用均未发现有骨骼损害,国内外许多临床资料表明喹诺酮类药在小儿中应用并非与实验动物一致,表现出相当的安全性。中华儿科杂志(1996)组织全国专家讨论,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每天10~15mg/kg,疗程不要超过7 天。①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10~15mg/(kg・d),分3 次口服。疗程,5~7 天。②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10~15mg/(kg・d),分3 次口服,亦可用等渗氯化钠或葡萄糖稀释于100~300ml 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30min。③吡哌酸(Pipemidic Acid):15~30mg/(kg・d),分3 次口服。为第二代喹诺酮,疗效逊于上述第三代喹诺酮,副作用相对较多,已趋于被淘汰。④小檗碱(黄连素):10~20mg/(kg・d),分3 次口服,疗程7 天。⑤磺胺甲
预后:急性菌痢如果及时得到敏感的抗菌药治疗,可以很快痊愈,预后良好。北京302 医院研究采用安慰剂,即使不用抗生素治疗,也有70%患者可以自愈。重度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感染痢疾或者感染的是耐药菌株,患儿可迁延不愈,带来严重后果。若以各类病原菌而论,志贺菌毒力最强,福氏菌次之,但有时福氏菌所致的感染也很猛烈。宋内菌所致者一般比较轻,但如致中毒型痢疾,可同样严重。预防:痢疾的预防要充分发动群众,展开广泛的卫生宣教工作,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小儿的卫生管理,讲究个人卫生,照看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改善饮水卫生,防止水源受污染,不喝生水;加强粪便管理,病人的粪便要用1%漂白粉浸泡或浇上沸水或撒上生石灰浸泡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粪池,病儿的尿布和衬裤要煮过或用开水浸泡后再洗;加强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加强环境卫生,灭蝇、灭蛆,食物存放要加罩防止昆虫污染;对于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这是控制痢疾流行的关键。对于不典型病儿、无症状带菌者(在儿童期少见)及慢性痢疾是重要的传染源,要早发现、隔离、治疗。必须注意使急性痢疾转为慢性的诱因,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其他合并症应及时处理。对集体儿童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粪便,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发现带菌者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