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浸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的确实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
(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上述众因素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病人中大多数有吸烟史,烟碱能使血管收缩,烟草浸出液可致实验动物的动脉发生炎性病变,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在病人的血清中有抗核抗体存在,罹患动脉中发现免疫球蛋白及C3复合物,因而免疫功能紊乱在本病的发病原因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更多的关注。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主要临床表现:
(1)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2)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3)感觉异常。
(4)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5)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
(6)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7)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
(8)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短暂休息后可缓解。 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痉挛)大于器质性(闭塞)。
第二期 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日益加重,间歇性跛行距离愈来愈缩短,直至出现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患肢皮肤温度显著降低,明显苍白,或出现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此期动脉病变已以器质性变化为主,肢体依靠侧支循环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仍可出现皮肤温度升高,但不能到达正常水平。
第三期 坏死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且呈持续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体以减轻疼痛,肢体伴有明显肿胀。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贫血。如果继发感染后,干性坏疽变成湿性坏疽,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状。第三期中,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液不足以代偿必需的血供,坏死肢端不能存活。
处理原则应该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
1.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如哌替啶等。患肢应进行锻炼,以利促使侧支循环建立。如Buerger运动法:先平卧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分钟,再在床边下垂2―3分钟.然后放置水平位2分钟.并作足部旋转、伸屈活动,反复活动20分钟.每天数次。
2.药物治疗
(1)中医中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①阴寒型,多属I期,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阳和汤加减。②血瘀型.多属II期。宜活血化瘀.以活血通脉饮,血府逐瘀汤治疗。③湿热型或热毒型,多属Ⅲ期.以清热利湿治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亏型,多属久病不愈,体质已虚者。以补气养血辅以活血化瘀.常用顾步汤加减。
(2)扩张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①前列腺素E1(PGE1),具有血管舒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对缓解缺血性疼痛,改善患肢血供有一定效果。用法是100―200u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②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兴奋剂.如妥拉苏林等、③硫酸镁溶液,有较好的扩血管作用. 方法是用新配制的2.5%硫酸镁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以15次为一疗程,间隔2周后可再进行第二疗程:④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粘度。对抗血小板聚集,因而在防止血栓繁衍和改善微循环中,能起―定作用。
(3)抗生素:并发溃疡感染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3.高压氧疗法 在高压氧仓内,通过血氧量的提高,增加肢体的血氧弥散.改善组织的缺氧状况。方法是每日1次,每次3~4小时,10次为一疗程;间隔5一7日后,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可进行2―3个疗程。
4.手术疗法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适用于
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戒烟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