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1977 年开始提出,是一种伴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的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临床综合征。1985 年左右正式命名。其细胞遗传学为克隆性异常,确定了其恶性肿瘤的性质。常用名还有:T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伴颗粒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T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FAB 协作组把其归为慢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占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0%~15%,包括CD3- (NK细胞)和CD3+(T 细胞)两个细胞群。因此,REAL 分类将LGLL 分为T-LGLL 和NKLGLL。T-LGLL 为CD3+克隆增殖,T 细胞受体重排研究可证明其单克隆性;NK-LGLL为CD3-克隆增殖,细胞遗传学检查可证明其克隆性。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T-LGLL 的病因不详,可能与HTLV1/Ⅱ样反转录病毒有关。NL-LGLL 与EB病毒感染有关。

T-LGLL 约占LGLL 的85%,常见于青年患者。 1/3 的患者就诊时可无症状;初始症状包括反复细菌感染(常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疲乏,20%~30%的患者可有夜间盗汗、体重下降。主要体征:20%~50%的患者有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占20%,淋巴结肿大、肺浸润少见。NK-LGLL 进展较快,发病年龄小,中位年龄39 岁。初始症状主要是发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B 细胞疾病的症状以及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骨髓浸润,有时可伴骨髓纤维化。有些患者可有胃肠道受累,类风湿关节炎罕见。
1.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
(2)甲氨蝶呤10mg/周,有效率可达60%。
(3)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者,可用环孢素(环孢素A )12mg/(kg?d), 皮下注射;非格司亭(G-CSF) 75μg 皮下注射,1 次/d;莫拉司亭(GM-CSF) 75μg 皮下注射,1 次/d;莫拉司亭(GM-CSF )75μg 皮下注射,1 次/d。
(4)伴有输血依赖的贫血或纯红再障者,用环孢素(环孢素A) 12mg/(kg?d)1个月,待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淋巴细胞下降,以150mg,2 次/d 维持。
(5)脾大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溶血性贫血,可行脾切除。
(6)嘌呤类似物,晚期病例可选用氟达拉宾,Z-CDA,DCT。
(7)T-LGLL 的病程多较慢,中位生存期可达10 年以上,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治疗指征和方法见表1。
2.疗效标准
(1)CR:无临床症状及脾大,血象正常,淋巴细胞<4×109/L,LGL 绝对值<2×109/L。
(2)PR:脾脏缩小>50%,外周血ANC>1.5×109/L 或较前增加>50%,淋巴细胞较前减少>50%。
(3)稳定: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恶化症状加重:脾脏增大>50%,ALC 增加>50%。
预后:T-LGLL 治疗反应较好,中位生存期可达10 年以上;NK-LGLL 预后差,诊断后2 个月内死亡。
预防:增强体质,加强锻炼,预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