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多房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multilocular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型棘球蚴(泡球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又称泡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多房性包虫病(multilocularhydatidosis)。从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泡型与囊型包虫病均有显著不同。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1.形态多房棘球绦虫较细粒棘球绦虫略小。成虫长1.3~3.0mm,宽0.28~0.51mm。节片有四五个。头节有吸盘四个。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共13~34个,大小不一。卵巢分2叶,位于节片后半中部。子宫弯曲,末端膨大为袋状,或球形,不分侧支,与细粒棘球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有12~15分支不同,孕节子宫无侧囊,内含虫卵,平均为300个。成熟节片中睾丸数26~36个,较细粒棘球绦虫的睾丸数(45~65个)少。生殖孔均在中横线前的侧缘,多为不规则交错开口,也可见一侧性开口。
(1)泡球蚴:呈球形,为聚集成群的小囊泡,大小形状不一。囊壁分为内层的生发膜与外层的匀质层,生发膜富含细胞,增生活跃,产生胚芽与原头节。匀质层内无细胞,不含角蛋白,故与细粒棘球蚴角皮层不同。囊腔内含黏稠胶质样液体,并有许多原头节。但人是其非适宜宿主,故泡球蚴囊腔内通常不含原头节。
(2)虫卵:圆形或略呈椭圆形,黄色,胚膜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与其他绦虫卵不易鉴别。
2.生活史本虫在自然界以狐、野狗、狼等为终宿主,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等为中间宿主。多房棘球绦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孕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啮齿动物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感染。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的作用,鼠类亦可因捕食地甲虫而受感染。人因误食含虫卵的蔬菜或生水而感染。虫卵在小肠内孵六钩蚴,后者通过血运侵入肝脏,发育为泡球蚴。在本病流行区,受感染的鼠类被狐或野狗等捕食,泡球蚴囊腔中原头节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潜伏期很长,从感染至发病一般在20年或以上。多房棘球蚴病病程长,具隐袭进行性特点。早期无临床症状,仅在肝脏B型超声波普查时发现。
1.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或(与)肿块。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单纯肝肿大型: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与大小而异。肝右叶顶部为好发部位,肝脏背后内侧向上肿大,抬高膈肌,有时肝脏肋下未能扪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病变位于肝左叶者,病种早期即出现上腹肿块,易于发现。患者一般情况视病程长短、肝内病变范围大小而异。轻者一般情况尚好,重者肝脏整叶或两叶均有广泛病变,患者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2)梗阻性黄疸型:泡球蚴病变累及肝门,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黄疸为进行性,常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3)巨肝结节型,或称为类肝癌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局部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分别在助缘下与剑突下10cm左右,质硬,表面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肝脏B超与CT扫描检查可见肝整叶大部被破坏,而另一叶呈显著代偿性增大,后者质度较软。
2.肺多房棘球蚴病肺部病变可由肝右叶病变侵蚀横膈后至肝,或因血运转移引起。临床症状以小量咯血为主。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大小不等结节性病灶,0.5~1.5cm大小,以中下部为多。少数患者并发胸腔小量积液。
3.脑多房棘球蚴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限性癫痫或偏瘫,但视病变部位而异。颅脑CT扫描可见颞叶或(和)枕叶蜂窝状低密度病灶。脑型患者均伴有明显肝与肺多房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即使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本世纪70年代末期,甲苯达唑(mebendazole)首先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天50mg/kg。但根据国外报告,即使治疗期限长达43年,在治疗后1~6年复查。复发率为37%。效果不满意。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优于甲苯达唑。其剂量为20mg/(kg・d)(体重以60kg为限),分2次口服。治疗期限根据肝脏病变范围大小,为3~5年。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梗阻性黄疸与咯血于治疗开始后1~2月内消失。脑型偏瘫患者经长期治疗后也好转恢复。治疗后复查时,所有患者腹部隐痛消失,一般情况显著改善。肝脏CT扫描显示肝内病变钙化现象十分显著,尤其病变周界出现环形钙化。患者对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而少。仅少数患者开始服药时有头昏、乏力等轻微反应,继续服药后自行缓解。个别患者出现显著脱发,停药后可自行恢复。疗程中可有血清ALT活性暂时性升高,可能与肝内虫体死亡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并不一定是药物本身所致。疗程中应每3个月检查血象与肝功能试验,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与药物性肝损害的毒副作用。
预后: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即使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本世纪70年代末期,甲苯达唑(mebendazole)首先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天50mg/kg。但根据国外报告,即使治疗期限长达43年,在治疗后1~6年复查。复发率为37%。效果不满意。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优于甲苯达唑。其剂量为20mg/(kg・d)(体重以60kg为限),分2次口服。治疗期限根据肝脏病变范围大小,为3~5年。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梗阻性黄疸与咯血于治疗开始后1~2月内消失。脑型偏瘫患者经长期治疗后也好转恢复。治疗后复查时,所有患者腹部隐痛消失,一般情况显著改善。肝脏CT扫描显示肝内病变钙化现象十分显著,尤其病变周界出现环形钙化。患者对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而少。仅少数患者开始服药时有头昏、乏力等轻微反应,继续服药后自行缓解。个别患者出现显著脱发,停药后可自行恢复。疗程中可有血清ALT活性暂时性升高,可能与肝内虫体死亡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并不一定是药物本身所致。疗程中应每3个月检查血象与肝功能试验,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与药物性肝损害的毒副作用。
预防:与囊型包虫同,主要是饮食卫生和加强的管理。教育流行区居民避免与狗和狐密切接触。剥制狐皮时做好个人防护。对自然界野生动物的控制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