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为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原因有:寄生环境剧烈变化(如人体发热、饥饿、驱虫不当等)使胃肠道功能紊乱,蛔虫盲目上窜至十二指肠内;钻孔癖性;肠道病变导致俄狄氏括约肌收缩不良。主要临床表现为剑突下偏右方阵发性“钻顶样”剧烈腹痛及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治疗上主要采用苯巴比妥、阿斯匹林制蛔止痛,阿托品解痉镇痛,驱蛔灵、驱虫净等驱虫排虫,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防治感染;如果病情严重,可行手术疗法。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寄生环境剧烈变化(如人体发热、饥饿、驱虫不当等)使胃肠道功能紊乱,蛔虫盲目上窜至十二指肠内;钻孔癖性;肠道病变导致俄狄氏括约肌收缩不良。

突然发作又突然缓解的上腹部剧烈绞痛,反复发作、黄疸、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及吐蛔虫史、黄疸,发作时剑突下压痛、肌紧张,肝脏及胆囊肿大等;腹痛严重而体征轻微的特点。
1、综合疗法 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1)解痉镇痛:①针刺鸠尾、上脘、足三里、太冲、肝俞、内关等穴位;②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5~10mg一次,肌注或静注)、维生素K3(8~16mg一次肌注)等药物,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亦可用哌替啶、吗啡或阿托品镇痛,或配合使用苯巴比妥、异丙嗪或氯丙嗪等药物。
(2)排虫驱虫:①中药乌梅汤或胆道驱蛔汤加减。②驱虫药如甲苯咪唑200mg顿服或枸橼酸哌嗪3g,睡前及次晨各服1次。
(3)亦可用纤维十二指肠内镜,在直视下将蛔虫取出。
(4)消炎利胆: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早期,如体温正常、血象不高,可不用抗生素;并发胆道感染时,须用抗生素治疗。利胆药如去氢胆酸(0.25~0.5g,3/d)、胆酸钠(0.2g,3/d),疗效较好。针刺肝俞、胆俞、足三里有较好的利胆作用。
(5)注意营养及水与电解质平衡:对并发胆道感染、呕吐又不能进食的患者,须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酸血症。
2、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与胆囊肿大、蛔虫性肝脓肿、胆囊或胆管穿孔、胆道出血、合并胆管结石或重症急性胰腺炎者,应进行手术治疗。胆绞痛顽固发作,经对症治疗未见缓解,虽无严重并发症,亦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基本方式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蛔虫并作胆总管引流术,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术前准备:
1、如病情许可,手术前应行驱蛔治疗;术前未驱蛔者,作好术中驱蛔准备。
2、给予抗菌药物,并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麻醉要求:
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术中注意点:
1、全面检查肝脏、胆囊、胆总管、胰头及十二指肠,扪及胆总管内有条状物时,即须切开胆总管探查。如果胆总管扩大增厚,尚应注意肝内及肝外胆管有无结石和狭窄。
2、探查胆总管时应仔细寻找隐藏的蛔虫,注意肝管内有无蛔虫,必要时可在低压下作术中胆道造影检。
积极预防寄生虫的感染,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