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这类细菌大多数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可随人及动物的排泄物广泛分布于水、土壤和腐物中。其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某些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等;而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是当宿主机体状态改变或细菌进入肠道以外的部位,也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种疾病,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肾盂肾炎或伤口感染等疾病。近年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等的广泛使用,条件致病菌所致疾病日益增多,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每克粪便中约含109个大肠埃希杆菌。随粪便排出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旦水、牛乳、食品及其他物品检出大肠埃希杆菌,即意味着这些物品直接或间接地被粪便污染,故在卫生学上被作为卫生监督的指示菌。正常情况下,大肠埃希杆菌不致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感染。有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可引起肠道感染。此外,某些大肠埃希杆菌还被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引起人类腹泻的大肠埃希杆菌总称为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依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pathogenicE.coli)、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toxingenicE.coli,TEC)、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IEC)、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hemorrhagicE.coli,HEC)、集聚性大肠埃希杆菌(aggregativeE.coli,EAEC)。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1.1~1.5)μm×(2.0~6.0)μm(活菌)或(0.4~0.7)μm×(1.0~3.0)μm(染色菌)。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周身还有菌毛,无芽孢。某些菌株有包膜。菌毛位于菌体表层,纤维状附着物,属疏水蛋白质成分,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为兼性厌氧菌,15~45℃可发育,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最适宜pH为7.4~7.6。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因能发酵乳糖产糖,使指示剂变色而形成有色菌落。而肠杆菌科中的致病菌多数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此点对肠杆菌科致病菌的分离有选择作用。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等多种糖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卫矛醇、棉籽糖、鼠李糖等因菌株而异。IMVC试验为++--,脲酶、苯丙氨酸、丙二酸盐等阴性。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O、H、K3种抗原。O抗原为耐热多糖磷脂复合物,目前已有171种,是血清分型的基础;H抗原为不耐热的蛋白质,至今已建立了56个抗原;K抗原为包膜抗原,至今已知有100种。本菌在自然界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带有耐药因子(R因子)的质粒的传递而获得。

由于5种不同类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各菌型间的毒力、侵袭情况不同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症状体征亦不一致。一类是细菌只附着于肠黏膜上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通过活化肠壁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当胞内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时,可促进小肠肠液分泌亢进(LT),而ST毒素引起的肠液分泌亢进是环化鸟苷(cGMP)介导。同时肠毒素亦能损伤周围血管的上皮,引起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临床上类似霍乱样疾病)。另一类是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繁殖并能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一种网状液体溢出物流进肠腔,最后上皮细胞破裂,导致肠黏膜坏死和产生溃疡,大便则带脓血(临床类似痢疾样疾病)。主要病变以回肠为主。
1.潜伏期短者仅数小时,大肠埃希杆菌性食物中毒,可在2h内出现呕吐、腹泻。一般潜伏期为1~3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一般不发热,以食欲减退、腹泻为主要表现。每天大便3~6次不等,常呈黄色或绿色消化不良样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汤样便,并伴有腹胀、腹痛及恶心。
(2)中型:可有低热,除具有轻型症状外并有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频,多呈水样便,可有轻度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3)重型:体温呈不规则热型,38~40℃持续数天,每天腹泻10~20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见有牛奶色或米汤样便,与霍乱基本相似,多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常出现惊厥。由于大量吐泻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可出现急性肾衰。在孟加拉国ETEG腹泻幼儿中约有30%出现中等或严重脱水,成人病例中严重脱水者更多,常不能与霍乱区别,若治疗不及时,婴幼儿患者可在数天内死亡。EIEC腹泻与急性菌痢相似。EHEC感染症的主要症状,是血便和剧烈的腹痛。EAEC引起的腹泻呈持续性(>14天),有血性便,并有发热(38℃)和呕吐等症状。
3.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1)脱水:根据体内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脱水眼窝稍凹陷,脉搏尚属正常;中度脱水除眼窝、前囟凹陷外,伴有皮肤缺乏弹性,易抓起,皮肤恢复时间为2~5s,指纹皱瘪,脉细数;重度脱水者发绀,皮肤抓起不易恢复,血压下降,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肌肉痉挛,脉微弱,出现尿少或尿闭。
(2)酸中毒:呼吸明显加深,CO2结合力在18mmol/L以下,口唇呈樱桃红色,呼吸中常有酮味,重症者出现烦躁、嗜睡、昏迷、惊厥,甚至休克。CO2结合力在11.25mmol/L以下。
(3)低钾血症:经补液治疗后,血液浓缩现象得到纠正,尿量增加,加速血钾的排泄,同时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时需将钾移入细胞内,促使血清钾降低而出现缺钾症状。明显的低血钾症状多在腹泻1周后出现,严重者出现软瘫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昏迷,可危及生命。
(4)低钙血症:常发生在输血或纠正酸中毒后。患儿出现哭闹不安、四肢肌肉紧张、手足抽搐、惊厥和腱反射亢进。
1.治疗原则急性肠炎自愈倾向颇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和婴幼儿患者,以及有基础疾患和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以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排菌期。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体外敏感试验往往与临床疗效不一致。除非必须经静脉补液者,通常以口服补液为好,WHO推荐的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为每升茶水或开水中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蔗糖40g或米粉30g也可)。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轻症仅对症处理即可,怀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给予诺氟沙星多黏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唑。ETEC处理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对上述药物耐药者可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一般在腹泻原因不明时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2.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婴儿首先减少哺乳量,给口服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儿童及成人给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等。
(2)体液疗法:按患者脱水的性质及程度,补充电解质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目前推广应用一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的补液袋甚方便。婴幼儿第1天补液量按脱水程度每天给予100~200ml/kg。在补液中随时观察患儿眼窝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度及尿量多少来调节含钠溶液的比例及输液量。有酸中毒者按CO2结合力情况给予5%碳酸氢钠液及时纠正酸中毒。对病期长或营养不良婴幼儿,可适量给予输血浆(25~50ml/次),每周2次。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取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及止泻穴。推拿、捏脊止泻。按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方,脾虚泻者用益气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属实热泻者用清热利湿方剂:葛根苓连汤加减。
(4)抗菌治疗:选用较敏感药物足量连用5天。常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唑、新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唑酮等。有肾损害者用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时要谨慎。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对患儿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皮肤感染。
预后:及早发现治疗,无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早期发现:通过自报、互报、门诊、巡诊等办法,早期发现病人。已有疫情发生的场所,对炊管人员、给水人员、食品加工销售人员和保育人员应特别加强医学观察,经常了解大便情况,必要时作粪便检查,及时发现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对出院患者要定期随访,了解大便情况,有无症状与体征,及时检出复发者及慢性病人。
(2)隔离与治疗:由病人或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腹泻病,病人应立即送医院实施肠道隔离、治疗。治疗要及时、彻底,确已痊愈后,方可出院。隔离期间要对病人加强卫生宣教和管理,病人应遵守各项规定,自觉注意不与健康人接触,不随便倾倒排泄物,以防污染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
(1)搞好给水卫生:卫生部门要定期对水源水质和消毒效果进行检查。分散式给水要选好水源,饮用水(包括伙房用水、洗漱用水)必须消毒处理。用含氯消毒剂时,要注意有效氯含量和消毒时余氯应保持0.2~0.3mg/L。
(2)管好饮食卫生:
①经常对炊事人员进行询问与体格检查,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送医院检查处理。炊管人员工作前和饭前(包括做饭前)便后要坚持洗手,工作时穿工作服,保持整洁。炊管人员、饮食业服务人员及保育员患病后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完全恢复后,方可恢复工作。
②实行分餐制,流水洗碗,碗筷各自保管,公用餐具要餐餐消毒。剩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不吃凉拌菜与生或半生的各类食品,不购、不做、不吃霉变食物,生熟刀、板及盛放容器要分开。
(3)抓好粪便管理:粪便、垃圾、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厕所、畜圈、垃圾场等,应有专人管理,每天清扫冲刷,保持清洁卫生,无蝇无蛆。
(4)搞好环境卫生:要经常打扫卫生、清除垃圾。门窗(包括厕所门窗)要有完好的防蝇设备。在苍蝇活动季节,应定期喷洒药物消灭苍蝇。
(5)讲究个人卫生:通过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瓜果及生冷食物,坚持饭前和便后用流水洗手。
(6)做好医学防护:处理病人排泄物与呕吐物必须戴手套,接触病人后及饭前应用肥皂、流水彻底洗手。对密切接触者要迅速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个人卫生。根据当时疫情状况,选用适当疫苗,对重点人群进行疫苗预防。战时、抢险救灾、应付突发事件可以考虑服用适当药物预防。
4.做好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1)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做好个案调查,查清传染来源及可能的传播条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本病扩散。腹泻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流行原因及流行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流行。
(2)接触者管理:生活上密切接触者,要进行检疫,了解健康情况,特别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
(3)验便及预防服药:疫点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天验便1次,连续两天。第1次采便应在服药前进行。预防可服以下药物:
A.复方磺胺甲唑:每人2次/d,每次2片,连服3天。
B.多西环素:成人首次剂量0.2g,以后每次0.1g,1次/d,连服3天。
C.四环素:成人0.5g,每6小时1次,连服3天。
D.呋喃唑酮:2次/d,1次0.2g,连服3天。
儿童每天量按体重计算:复方磺胺甲唑25mg,呋喃唑酮10mg,多西环素6mg。
(4)疫点的解除:疫区内上述措施均已落实,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性,无续发病例或者带菌者出现时可以解除。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5天内再无新病例出现时亦可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新疫区、新菌型的出现,在流行早期、港口、旅游地、对外开放点及人口稠密地区等,可实行疫点封锁并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