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pneumonia,MP)引起的肺炎,曾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primaryatypicalpneumonia)。起病缓慢,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偶有血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但易引起肺外多系统受累,也可威胁生命或死亡。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约占肺炎总数的15%~30%,流行年可高达40%~60%;一般预后良好,为自限性疾病。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肺炎支原体,曾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病原体,可通过细菌滤器。在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时,需要含胆固醇的酵母浸出液及20%马血清。其菌落很小,很少超过0.5mm,肉眼不易观察。在显微镜下菌落呈圆形均匀的颗粒状,外围有透明带。MP呈球形、杆状和丝状等多种形态。仅有由三层膜组成的胞浆膜,革兰染色呈阴性。胞质内含核糖体和双股DNA。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生长较其他支原体为慢,接种后5~10天才能见到。能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能产生过氧化酶类溶血素。
肺炎支原体基因组DNA全序列长835及849Kbp,分子量5.1×108。P1蛋白是肺炎支原体的膜表面蛋白质,分子量为170KD,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对黏附细胞与致病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序列已全部阐明,位点特异的13肽亦已合成。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大小约为70s,内含5、16及23s3种rRNA,并有50种左右的蛋白质,其中16srRNA有较保守的重复序列,且有种属特异性,常被用于探针杂交分型及PCR分型。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对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极为敏感。

1.潜伏期6~35天,平均3周。
2.症状和体征病情轻重不一,可以从无症状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典型病例表现:起病缓慢,病初仅有头痛(69.8%)及乏力,2~3天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发热、寒战(56%),随即发生咽痛(52.7%)、肌痛(41.8%)及咳嗽(10%的患者无咳嗽)。初始为干咳,后为顽固痉挛性剧咳,日轻夜重,甚至影响睡眠,剧咳可导致面部水肿、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干咳无痰或咳后有白色黏液痰和脓痰,有时带血丝或咯血。少数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发热见于80%以上的患者,热型不定,体温常在39℃左右,热程约1~2周。
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大龄儿在整个病程中肺部常无任何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仅在一周末时出现肺部体征,主要为肺部可闻哮鸣音及干湿
1.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对症治疗:忌用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溶血。一般选用具有缓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卡巴匹林钙、赖氨比林、柴胡等,高热时辅以物理降温。化痰止咳。清除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雾化吸入。
2.抗菌治疗临床首选红霉素30~50mg/(kg?d),分4次口服,成人1.5g/d,分3次口服,疗程2~3周。大环内酯类新药,如罗红霉素,胃肠副作用少,体液浓度高,细胞穿透力强,半衰期长,用量小,5mg~10mg/(kg?d),分2次口服。新药阿奇霉素胶囊首剂10mg/(kg?d),以后5mg/(kg?d),一次口服,5天为一疗程。因半衰期长,停药后药效尚可持续1周。也有选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每次0.4g,2次/d,疗程5~7天。
3.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辨证,肺炎属于温热病范畴中的“肺热喘咳”、“风温犯肺”等症。常用中药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寒水石、银花、连翘、苏子等。发热有汗可加黄芩,或重用生石膏;发热无汗时可加鲜芦根;咳喘多痰加天竺黄、莱菔子等。
预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通常低于0.1%。但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预后较差。
预防:对密集易感人群,应用红霉素预防似有效。目前疫苗尚未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