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peripheralarterialembolism)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或栓子堵塞,继而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坏死,并直接影响生活的自主性。除脑动脉栓塞外,最多见的是下肢动脉(髂、股动脉)栓塞,本节主要讨论肢体动脉(髂、股动脉)急性血栓栓塞。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引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子(血栓或其他类型栓子)。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合并心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流紊乱,流速减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其他可引起血栓的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室壁瘤和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感染性血栓来自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赘生物;远端的血栓栓子也可以起源于近端主动脉或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少见情况是静脉栓子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而引起栓塞。另外,来自钙化瓣膜的钙质碎片、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结晶、恶性肿瘤的癌栓及其他异物都可以成为栓子,但极为少见。以下情况可在原位形成动脉血栓,约10%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病例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而闭塞性脉管炎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则罕见。在某些血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中,尽管血管正常,但血液凝固性增加,也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的穿透性外伤、置入动脉导管及动脉旁路移植,以及非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血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急性动脉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栓塞发病年龄较年轻,冠心病引起者发病年龄较大。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髂、股动脉栓塞,好发部位在髂、股动脉分叉处及股动脉远端。
1.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大约半数病人于起病后下肢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性质为锐痛,从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时有组织缺血的表现。
2.感觉异常患侧肢体在疼痛的同时伴有麻木、发凉的感觉。栓塞远端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近端出现感觉过敏,有针刺感及触痛。如果浅表动脉栓塞,栓子所在部位可以有压痛。
3.运动功能障碍栓塞导致肢体肌肉急性缺血,活动时疲乏无力,肌力减弱,严重者瘫痪,被动活动肢体时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4.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由于栓子阻塞了血流、动脉痉挛以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栓塞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如髂动脉栓塞时,股动脉、
周围动脉栓塞治疗的目的是尽早移除或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挽救缺血的组织细胞,尽可能避免坏死的发生。组织是否坏死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关。Shumacker曾经报道,发病6h内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95%;12h以内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81%;14~24h以后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67%。故一经确诊应立即治疗。
1.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干预治疗,仅少数患者可以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包括:因严重的原发病或其他伴随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同时伴有内脏栓塞频繁的临危状态者;
预后:急性动脉栓塞的预后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患者的年龄、侧支循环情况以及恢复再灌注的时间。髂、股动脉急性血栓栓塞取栓术的死亡率10%~15%,截肢率5%~20%。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心力衰竭。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救治率为95%,存活率为84%。当较大的动脉栓塞时,不用外科治疗效果常常不佳;高龄并且曾经有动脉栓塞性疾病史的患者预后不良。
预防:
1.积极治疗和预防引起血栓的原发疾病是防治周围动脉栓塞的关键。
2.在进行导管插入和手术的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防止使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或操作时带入异物,造成血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