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肠系膜脂肪炎

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panniculitis)是以腹部包块及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肠系膜疾病,临床少见。Crane(1955)首先报告于临床,Dgder(1960)对本病的临床及病理做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该病是因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病人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趋势。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病因不明。但从大量临床病例及动物模型资料中可以发现,本病与机体免疫功能水平低下、肠系膜脂肪组织创伤、亚急性感染、缺血、药物或过敏等不良因素有关。20%~30%的病人有腹部手术史。本病的致病性缺陷包括脂肪组织过度生长以及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及黄色肉芽肿性炎症。在增生的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后,可能是正常的脂类物质从变性的脂肪细胞中释放出来,而促进了肉芽肿性浸润,并最终纤维化。

1.一般表现病人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以及体重下降等慢性消耗的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主要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部较多见,左侧腹及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腹痛程度不太剧烈,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一般尚可忍受。腹痛无转移,也不向他处放射。当肠腔完全闭塞出现肠梗阻时,腹痛较为剧烈,有时呈绞痛样发作。而肠系膜血管被绞窄后,可出现肠段坏死及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呈持续性并有腹膜刺激征。一般情况下,腹部压痛轻,有时触到包块。相伴随的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据68例的统计,腹痛发生率为67.7%,呕吐32.3%,便秘8.8%,而腹部包块出现率约为50%。
本病有自限性的趋势,临床资料显示,约3/4的病人经数月至数年的支持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故一般情况下可先行综合治疗。无明确指征切忌盲目剖腹探查。
1.全身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及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药物治疗文献报道,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三苯氧胺综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
3.放射治疗个别病人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4.手术治疗剖腹探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经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切除病灶、解除肿块对肠系膜血管及肠腔的压迫。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
(1)粘连松解:主要在于解除对血管及肠管的压迫。
(2)病灶切除:如有可能,尽量切除有病变的肠系膜,但不应伤及周围的组织及器官。
(3)肠管切除:如病变侵及肠壁而发生狭窄,无法矫正者或位于回盲部的病变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可以将肠管(小肠或结肠)连同肠系膜病灶一并切除后,重新吻合。
预后:本病有自限性,预后佳。通常2年内,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消失及肿块退缩。恶性淋巴瘤见于15%的病人,但两者的关系尚未阐明。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