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原位黑素瘤以往采用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的病名,是1975年提出的一种新类型,多见于黑人及黄种人。当时这一名称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其某些病变与恶性雀斑黑素瘤相似而命名。1979年日本又提出掌-跖-甲下-粘膜黑素瘤,因此命名混乱。然而肢端型黑素瘤与恶性雀斑黑素瘤明显不同,不但作水平放射状生长,同时有垂直性生长,而且原位生长的时间较短,很快垂直性生长,故预后较差。
肢端原位黑素瘤以往采用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的病名,是1975年提出的一种新类型,多见于黑人及黄种人。当时这一名称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其某些病变与恶性雀斑黑素瘤相似而命名。1979年日本又提出掌-跖-甲下-粘膜黑素瘤,因此命名混乱。然而肢端型黑素瘤与恶性雀斑黑素瘤明显不同,不但作水平放射状生长,同时有垂直性生长,而且原位生长的时间较短,很快垂直性生长,故预后较差。
恶黑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下列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进一步探讨:
(一)种族与遗传美国白种人皮肤恶黑的发病率比黑人高。日本人的恶黑低于白种人。而澳大利亚人,尤其来自英国的凯尔特(Celt)族的恶黑发病率最高,因此与种族有关。同时部分恶黑也有家族发病史,有人估计恶黑中有家族史者约占3%,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创伤与刺激不少报告提到创伤与刺激可使良性色素性皮肤病恶变,有人统计约有10%~60%的恶黑患者恶变前有创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