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不如前脱位明显。肩关节后脱位绝大多数为肩峰下脱位,无明显方肩畸形和弹性固定现象,肩活动范围受限也不像前脱位那样明显。X 线前、后位片常遗漏而报告正常。防止误诊的关键,是肩部外伤需考虑到后脱位的可能性,体检时要严格、认真、细致。肩关节后脱位时,肩前方变平,喙突凸起容易触及;肩峰较正常明显。肩后方较丰满,可触及肱骨头;上臂处于中立位或内旋、内收位。上臂外展、外旋,肩部疼痛加重。
新鲜的肩关节后脱何的手法复位比较容易。在麻醉无痛情况下,伤员采用靠坐位或仰卧位,助手用一手向后爪住肩胛骨作为固定,另一手用拇指向前下推压肱骨头;术者两手握住伤肢腕部,沿肱骨纵轴轻度前屈牵引,并外旋上臂即可复位,将脱位整复后作各个方向的小活动,保持上臂外展位固定,即外展30°~35°,后伸30°和轻度外旋位,用外展架固定3 周,加强肩关节功能活动锻炼。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一般多采用开放复位。手术切口自肩峰开始,沿肩峰及肩胛冈下缘向后延伸10~12cm,暴露三角肌,并沿肩峰切断三角肌止点部,然后将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联合腱抵止平面上2cm 处切断,即暴露脱位的肱骨头,并在牵引及外旋上臂的操作下,将肱骨头送回关节腔内与盂对合,活动检查整复情况后。缝合联合腱与三角肌,缝合皮肤。术后3 周开始关节功能锻炼。
预后:一般预后均较好。复位后未固定或固定时间少于2 周者。易出现再发性脱位。合并局部骨折及肩袖损伤者,部分病例可能残留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年迈及晚期病例疗效亦多受影响。
预防: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