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

组织细胞增多病X(histiocytosisX)是由大量增生的染色淡而大的组织细胞在眼眶或全身各脏器、软组织和骨中堆积引起的病变。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又分为局部单灶性和全身多灶性。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成为多灶性病灶,患者年龄偏大,单灶性病变可能性大。1~2岁内多系统如皮肤、内脏、淋巴结和眼眶受侵犯者视为累-赛病(Letterer-Siwedisease);年龄稍大的小儿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颅骨缺损,突眼和尿崩症称为汉德-许勒尔-克思斯琴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disease);单一性病变叫嗜酸性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granuloma)。众多学者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临床表现和大量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资料来看,现有倾向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病(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代替组织细胞增多病X。以前习惯性称以上3种为不同类型的病变,现认为Letterer-Siwe病和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只是相同疾病的不同过程,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可能代表一种反应型,认为该组病变类似于肉芽肿的良性过程,而不具有新生物的特性。根据预后好的特点,有理由将嗜酸性肉芽肿与其他两种分离出来。现未发现孤立性的嗜酸性肉芽肿发展成为系统性多灶性病变或因此病而死亡的患者。病变没有显示家族性,属于非遗传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的严重病变可自发消退,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放射治疗和抗肿瘤的化学治疗能抑制病变的进程。根据临床资料和病变的预后将该组织病变分为5类:
1.骨病变50%的患者主要引起骨病变,单个或多个病灶倾向于累及轴性骨(头颅、脊柱、肩胛、骨盆和四肢近端长骨),多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预后良好。
2.骨病变和少量的全身病变骨髓受累可导致贫血,基底脑膜病变可引起尿崩症,黏膜和皮肤也受侵犯,此临床表现在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中多见。
3.骨病变加上中到重度的内脏损害骨损害主要发生在颅骨的基底部、眶周骨和中耳骨;内脏病变包括肺、脾、肝以及淋巴结、黏膜和头颅皮肤受累,该病变在严重的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和轻度的Leterer-Siwe病患者中发生。
4.严重的内脏病变肝、脾脏迅速而进行性肿大,肺脏病、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皮疹也很快出现,因为髓内组织细胞快速增生,故骨破坏比慢性病例发生少,这些发现与Letterer-Siwe病相符合,预后差。
5.局限病变这一小组患者一般很年轻,侵袭性病变发生在特殊的部位并伴有轻微的全身病变。这些病变可能是颈部的淋巴结病,肝脏病或少见的严重肺囊肿。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是一种免疫异常性疾病,特别与T淋巴细胞异常有关,单克隆抗体OKT-6可使Langerhans细胞表面膜受体染色。

孤立的骨病变多见于颅骨,依次为骨盆、脊柱、肋骨和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也可以是多灶性的。颅骨的额骨和顶骨是常见的病变区,当眶骨受累时外颞上眶缘是最普遍的部位(图1),偶尔眶骨和颅骨广泛受累。病变区肿胀,有压痛或疼痛,骨肿胀,骨右眼眶颞上方肿块状新生物,上睑肿胀、下垂。眼球前突、向下移位。病变发生在骨的板障层,突破眶骨膜,引起上睑外侧软组织炎症和泪腺发炎,故临床类似于眼眶的皮样囊肿和泪腺炎的表现。极个别病变可累及角膜、巩膜和葡萄膜。
眼眶嗜酸性肉芽肿为单灶性病变,手术刮除能消除病灶,皮质类固醇内注射能治愈病灶,但注射时切勿穿过硬脑膜,将药物注射到颅内。有作者主张在病灶刮除后,给局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总剂量6~8Gy,效果更好。也可以观察,因病变为良性,且有自愈倾向。对复发病例要全身用皮质类固醇和抗代谢药物治疗,Song等报道1例9岁男孩眼眶外上方嗜酸性肉芽肿,刮除术后6个月,MRI检查发现眶内肿块复发,用泼尼松和长春新碱治疗,效果显著。
预后:本病的预后与发病时的年龄、病变程度、是否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等情况有关。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本病的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缓解。治疗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保守疗法、激素疗法和化学疗法,亦可考虑小剂量放射治疗。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