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型者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男女患病率无区别,多发生于一侧眼眶。症状和体征类同于神经鞘瘤。发生于眶深部者引起慢性进行性视力下降,眼球突出和复视。由感觉神经发生的肿瘤,患者可感觉异常,迟钝或丧失。来源于运动神经,早期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眶前部可扪及肿物,边界清楚,可以推动,较一般良性肿瘤为硬。Krohel 等报告局限神经纤维瘤中有12%伴有神经纤维瘤病。
眼眶丛状神经纤维瘤多为神经纤维瘤病的眼部表现,只有少数病例缺乏其他部位病变。此类型发病年龄与局限者不同,在出生后或幼年时期即出现症状和体征。侵犯范围广泛,包括眼睑、眶内软组织、眶骨和邻近的脑、颞部等。眼部最早和最多见为上、下睑软性肥厚,皮下瘤组织增生,使上、下睑隆起。眼睑皮肤常有淡棕色色素斑,眼球向前突出和向下移位。眼球突出虽然很显著,但向眶内纳入并不困难。肿瘤组织可直接侵犯眶内各种结构,上睑提肌首先被波及,引起上睑下垂,上举不足或不能,有的病例仅保留上睑提肌内侧部分功能。眼外肌侵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早期发生上转不足。视神经被侵犯引起视力减退。眼睑病变常累及上睑板,开始于外侧,结节状肿大,引起上睑外翻,结膜充血,肥厚。皮下肿瘤增长,眼睑皮肤肥大可呈袋状,下垂至面颊部,形成所谓马面样神经纤维瘤。眼部扪诊,皮下可触及索条状、结节状或弥漫的软性肿物,缺乏边界。眶骨骨骼缺失,发生在前部,眶缘不整齐凹陷;发生在眶后部继发后部脑膜脑膨出,可引起搏动性眼球突出。眶深部并可扪及搏动性肿物,为膨出眶内脑膜脑组织。眼眶、眼睑部肿瘤常向颞部和颜面部蔓延,显示颞部肿胀,皮下软性肿物及骨缺失,颜面部肿大下垂,同侧鼻翼下垂。搏动性眼球突出,躯干皮肤软性瘤和棕色色素斑。
弥漫型神经纤维瘤主要见于皮肤,发生于眶内者比较罕见。如肿瘤侵犯皮下组织、眶内脂肪、眼外肌和其他软组织,发生眼睑厚、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受限,临床表现与丛状神经纤维瘤类同。
局限性神经纤维瘤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所见与一般眶内良性肿瘤类同。肿物增长可影响视力和眼球运动,手术切除是必要的。手术进路应根据病变位置和范围而定。眶前、中段肿瘤,前路开眶可完整切除病变,眶后段或肌肉圆锥内者往往需要外侧开眶。肿瘤缺乏包膜,在眶尖部粘连较多,应在直视下分离,以免损伤重要结构。发生肿瘤的神经束往往需要切除,但手术时很难辨认。眼眶丛状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是一个困难问题。本病对放射线照射和药物反应不敏感。病变弥散浸润,缺乏明显边界,且侵犯范围广泛,手术治疗只能是反复的部分切除。每次手术暂时改善外观,如眼部变形不明显尽量推迟治疗。
手术切除有一些问题应予注意。
1.眼睑病变的切除 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外观,属于美容、成形性手术。在上睑皮肤皱褶处切口。眼睑病变应尽量多的切除,如睑板肥厚或结节状肿大,可切除部分或全部睑板,保留睑缘。如睑缘长于对侧,可从外侧切除一部分,使两侧对称。下睑外侧及外眦以外也常被侵犯,应从下睑睫毛下切开皮肤,切口沿外眦皮肤皱褶延长,以便切除邻近病变。处理眼睑病变时尽量不用电凝止血,以免遗留过多的瘢痕,使眼睑硬化畸形。
2.眶内病变的处理 周围手术间隙病变应尽量多的切除。眶尖和肌肉圆锥内肿瘤只去除容易分离的部分,避免损伤神经和肌肉。
3.提上睑肌的处理 丛状神经纤维瘤多发生于眶上部,侵犯上睑提肌发生上睑下垂,加之眼睑肥厚过长,显得上睑下垂更为明显。有的病例只保留上睑提肌内侧一小部分肌束功能,有的病例睑上举功能完全丧失。不论哪种情况,只要上睑下垂和眼睑上举不足,在眼睑病变及睑板切除后,进行上睑提肌缩短,保留5~7mm 睑裂。术后既可暴露瞳孔,改进外观,又不形成兔眼及暴露性角膜炎。
4.眶骨缺失的处理 小范围骨缺损,未形成眶后部脑膨出者,可不予处理。如因大脑额叶和颞叶疝入眶内,则需与神经外科合作,先使脑复位,以钛板或有机玻璃成形修补骨缺损。
Moras 等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除肿瘤切除、上睑下垂矫正之外,当眶内大部分组织被肿瘤侵犯,视力丧失,尚可作眶内容摘除及颞肌移植,进行眼眶重建。
预后:眼眶神经纤维瘤因类型不同预后也有区别。局限性肿瘤切除后很少复发。丛状和弥漫性肿瘤,侵犯范围广,缺乏明显边界,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往往继续增长,上睑下垂矫治和整形效果也差。个别病例可恶变为恶性神经鞘瘤。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