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一期梅毒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另一方面,梅毒又可能很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而发生先天梅毒。
流行病学:梅毒的流行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建国前我国梅毒的流行很严重,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梅毒发病率高达10%~48%,某些大城市为4.5%~10%,某些农村地区为0.5%~3.8%。建国后基本消灭了性病,也包括梅毒在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交流及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人员接触的日益增多,梅毒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特别是1994年来增加更快。全国梅毒病例报告数从1994年的4591例增加到1996年的20578例,增加了448.22%。其中绝大多数为一、二期梅毒,还有少数先天梅毒。
梅毒的传染源是梅毒患者。其传染途径如下:
1、性接触这是主要的传染途径。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后的1年内最具有传染性,这些病人的皮肤与粘膜损害表面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在性交过程中很容易通过皮肤和粘膜的损伤处(甚至是很轻微的)传给对方。根据报告,在人类,其半数感染量(ID50)约为50条螺旋体。随着病期的加长,传染性越来越小,到传染后2年,通过性接触一般无传染性。
2、胎传患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感染。研究证明,在妊娠7周时,梅毒螺旋体即可通过胎盘,而使胎儿发生感染。
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虽然通过性接触已无传染性(病期>2年),但妊娠时仍可传染给胎儿,病期越长,传染性越小。患早期梅毒的母亲发生流产、死产、胎儿先天性梅毒或新生儿死亡率高;患晚期梅毒的母亲发生胎儿先天性梅毒、死产或早产者较低。
3、其它少数可以通过性接触以外的途径受传染,直接接触如接吻、哺乳等,间接接触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如衣服、毛巾、剃刀、餐具及烟嘴等。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或含有梅毒螺旋体的标本时不小心也可受染。此外如输血(早期梅毒患者作为供血者)偶尔也可发生传染。通过输血而受染的患者不发生一期梅毒损害,而直接发生二期梅毒。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1905年由Schaudinn与Hoffmann发现,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5~20μm,平均长度为6~10μm,粗细<0.2μm,有6~12螺旋,因其透明不染色,所以称为苍白螺旋体。其基本结构为一原生质的圆柱体,为两层膜所围绕。一束平行的纤维附着于内层膜并以螺旋状方式环绕原生质的圆柱体,还有轴纤维从螺旋体的一端伸到另一端,穿过两层膜并环绕于原生质圆柱体的外面。轴纤维维持螺旋体的弹性,并且有屈曲与收缩的功能。
梅毒螺旋体的特征有:①螺旋整齐,固定不变;②折光力强,较其它螺旋体亮;③行动缓慢而有规律;围绕其长轴旋转中前后移动,伸缩其圈间之距离而移动,全身弯曲如蛇行。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死。在41―42℃时于1~2h内也可死亡,在低温(-78℃)下可保存数年,仍能保持其形态、活力及毒性。它以横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其增代时间为30~33h。

主要症状为硬下疳,发生于不洁性交后2~4周。出现于梅毒螺旋体侵入处,大多发生于生殖器部位,少数发生于唇、咽、宫颈等处。男性多发生在阴茎的包皮、冠状沟、系带或龟头上,同性恋男性常见于肛门部或直肠;女性多在大小阴唇或子宫颈上。
硬下疳开始时为一丘疹,但很快溃破。典型的硬下疳为圆形,直径1~2cm,境界清楚,疮面稍高出皮面,呈肉红色的糜烂面,上有少量渗出物,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硬下疳出现后数天到1周,一侧局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另一侧也肿大。
治疗的目的与要求:早期梅毒(一、二期显发及复发梅毒)要求症状消失,尽快消除传染性,血清阴转,预防复发和发生晚期梅毒。如为早期复发患者,治疗量应加倍。
梅毒治疗方案: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及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
青霉素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10d,总量800万u。
(2)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240万u,分为二侧臀部肌内注射。
(1)随访与复治。
(2)性伴的处理。
(3)梅毒与HIV感染及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