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传染性红斑

本症又称第五种病,好发于4~12岁的儿童,多见于春夏季节。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长期以来,多认为本症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但未能获得实验室方面的证据。直到1983年Anderson等从33例传染性红斑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细小病毒的IgM及IgG抗体,因此认为此种病毒就是引起传染性红斑的病因。后来Plummer等也在传染性红斑患者的皮疹中检测到PVDNA,且他们还发现患者某些家庭成员及其所在学校中接触者虽不出现症状,但他们皆有抗PV的IgM及IgG抗体升高。作者认为PVBl9可以引起很多临床表现,包括无临床症状到典型的发疹。有一些研究发现孕妇感染PVBl9可引起流产、死胎及胎儿水肿。

潜伏期5~14d,常突然发病,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有时可有咽痛、呕吐、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首先于两侧面颊部发生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蝶形分布,境界清楚,外观呈特征性“拍红性面颊”性红斑,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和烧灼感。1~2d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境界清楚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的斑丘疹,掌跖亦可受侵。在颊部和生殖器粘膜上亦可发生暗红色斑疹。皮疹时隐时现,在温度较低的早上,皮疹较隐伏,在午后或经风吹或运动后则较明显。约经6~10d后,皮疹渐渐消退,往往中心部分先消退呈一红色小环,有时邻近的环可以互相连接呈多环形或轮回状。皮疹消退次序和其出现先后次序相同,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扁桃体肿大。若发生于成人,尤其是妇女可发生瘙痒及游走性关节炎。曾报道一妇女患者发生水疱脓疱性皮疹,导致贫血,再生障碍性危象及慢性骨髓性衰竭,此可能由于此病毒侵及骨髓先祖细胞所致。
一般对症治疗,局部可给予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
对于儿童患病期间,以隔离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