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自1943 年首例报道以来,共报道约150 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首例凝血因子Ⅴ缺乏由Owren 在挪威发现,患者为女性,终生都有轻度到中度的出血。但是,在发现凝血因子Ⅴ缺乏之前,已经有学者猜测体内可能存在一种他们称之为“易变因子”或“前加速酶”的物质,使凝血酶原转化到凝血酶的速度加快。随后的研究证实这些推测。纯合型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是非常罕见的出血病,也被曾称为“副血友病(parahe-mophilia)”。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也有少数显性遗传类型的报道。

本病仅纯合子患者有出血症状。其FⅤ:C 常小于10%。表现为皮肤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创伤或拔牙后出血,手术后可出现严重出血,血尿和消化道出血也有发生。肌肉和关节出血少见,但也有发生,脑出血罕见。由于血小板FⅤ缺乏,血小板凝血质功能减弱。有些患者血浆FⅤ很低,仅有轻微出血症状。出血症状与血小板FⅤ的含量的相关性好于与血浆FⅤ水平的相关性。FⅤ Quebec 常染色体遗传,出血症状严重。血小板FⅤ活性为正常的2%~4%,是继发于血小板缺陷的FⅤ活性缺陷。FⅤ水平在正常2%~14%的患者出现静脉或动脉血栓已有报道。杂合子病例FⅤ活性为正常的26%~60%,无出血症状。
出血严重的病例需替代治疗。目前尚不明确血浆FⅤ水平需多少才能维持正常止血机制。一般认为FⅤ达到25%可进行手术。FⅤ在4℃不稳定,应输注新鲜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也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其FⅤ约占总量的20%。冷沉淀中FⅤ不能浓缩,效果不如FⅧ。一般输注新鲜血浆15~25ml/kg,可提高FⅤ水平15%~30%,可根据FⅤ:C 测定水平和止血效果调整。FⅤ半衰期约12~14 h,每天用药1~2 次。除进行手术外,预防治疗一般不需要。输注浓缩血小板一般用于急性出血时,需注意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可用氨基己酸和局部止血,效果良好。存在 FⅤ抑制物的患者,有报道输注血小板止血成功的病例。有用免疫抑制药和血浆置换成功去除抑制物的病例,也有失败死亡的病例。
预后:患者预后与出血的严重性有关,严重病例与血友病相似。由于严重病例很少,多数病例可能很少有感染血行传播病毒的危险。
预防:建立遗传咨询,严格婚前检查,加强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