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或野猪等动物是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也可以是中间宿主。人体猪囊尾蚴病是由于吞食了混有猪绦虫卵或节片的食物被感染所致。当虫卵或节片被吞食后,卵在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然后利用其小钩和分泌物,侵入小肠壁,随血及淋巴液循环向身体各个部位播散,寄生于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在寄生部位,虫体逐渐长大,体中细胞溶解形成充满液体的空腔,约10 周左右发育为成虫囊尾蚴。此时人成为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患猪囊尾蚴病,不过它不能再发育成绦虫,无流行传播意义。当人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经消化液作用,其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颈节逐渐分裂形成连串的体节,约经2~3 个月后发育成为成虫。此时人成为猪肉绦虫的终宿主,患肠绦虫病,绦虫可以产卵随粪便排出,具有传染性。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传染源惟一是由链状带绦虫病患者引起。病人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其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它在小肠内寄生的时间越长,发生囊尾蚴病的危险性就越大。人体猪囊尾蚴病,可以由自体感染而来,也可以由他体感染而来。自体感染包括自体内感染和自体外感染2 种途径。自体内感染是由于绦虫病患者肠道逆蠕动的关系,将其虫卵及节片由肠反流入胃中而引起自身感染。自体外感染是由于绦虫病患者误食被污染含有自体虫卵的食品引起自身感染。他体感染即异体感染,患者本人无肠绦虫病,而是摄入染有他人粪便中链状带绦虫虫卵的食物而引起感染。猪囊尾蚴病自身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猪囊尾蚴病患者同时患有链状带绦虫病者达28.6%~67.3%,可见自身感染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
囊尾蚴感染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眼内囊尾蚴在早期幼虫很小时,或者虫体位于眼底周边部,此时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当虫体生长增大时,会导致渐进性无痛性的视力减退。但寄生在眼底后极部的囊尾蚴,尤其是位于黄斑部者,常极早出现症状,病人主诉眼前可有逐渐增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暗影,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寄生在视网膜下或局部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视盘部位的囊尾蚴常引起象限性视野缺损。一般情况下,虫体因有囊膜包裹,患者可以耐受,一旦幼虫死亡,包囊内释放出的毒性产物会引起严重的葡萄膜及眼内炎症反应,睫状体充血并有疼痛感,视力极度下降甚至失明。玻璃体囊尾蚴由于虫体蠕动范围大,患者常能感觉到眼前有变形的类圆形球状阴影在游动,玻璃体混浊,有弥漫性的飞蚊症。
2.眼内所见 用检眼镜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眼内猪囊尾蚴的虫体及其相关病变。
(1)玻璃体内囊尾蚴:在玻璃体不太混浊的情况下,用检眼镜或裂隙灯三面镜检查可以发现玻璃体内有游动的球形或椭圆形灰白色半透明的囊体,囊壁光滑,边缘常有金黄色珍珠样的反光。仔细观察囊体可有自发性的蠕动,有时可看到呈三角形的头节伸出,在玻璃体内摆动。
(2)视网膜下囊尾蚴:在视网膜下可见一球形或椭圆形黄白色隆起,呈囊泡样,边界清楚,并有金黄色反光边缘,视网膜血管迂曲爬行于隆起的表面。隆起之周围可有视网膜水肿、渗出或小片出血,仔细观察可见囊体有蠕动感,甚至可见囊体在向视网膜下移位。由于渗出性炎症反应的关系,可出现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重者可有大面积脱离。当囊体攻破视网膜时,可见局部有视网膜裂孔形成,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内囊尾蚴:囊体位于视网膜内界膜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之间,也称为视网膜前囊尾蚴。在视网膜表面可见一边界清楚的灰黄色囊泡样隆起,并有金黄色反光边缘。因内界膜的限制使囊体相对固定,无游走性,但仍有蠕动感。
(4)前房内囊尾蚴:裂隙灯显微镜可在前房内看到游动的虫体,伴随有较重的前部葡萄膜炎反应,以虹膜炎为主,睫状充血,前房有较多的KP 及炎性细胞渗出,闪辉明显,刺激症状较重,视力显著下降。视盘部位的囊尾蚴,常来自中央动脉,寄生在视盘周围,会引起视盘水肿或变形,并伴有视野缺损。
眼内囊尾蚴最先波及到的是视网膜和玻璃体。除典型的囊体形态表现以外,常伴发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变性,视网膜水肿、渗出及脱离等。玻璃体有灰白色尘埃状混浊,程度不等,严重的可发生膜状纤维增生,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囊尾蚴还常因虫体游走,出现移位性视网膜脱离,虫体移至他处时,原处视网膜复位,新寄生部位又发生视网膜脱离。
3. 全身所见 寄生在体表的囊尾蚴可以在患者的眼睑或皮肤的皮下及肌肉内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数目不等,直径5~15mm。有时能自行消失,但又不断产生新的结节。若伴有脑部猪囊尾蚴,可出现头痛、头晕、癫痫等神经精神症状。若有肠道绦虫寄生,可在粪便中发现有白色节片。
眼内囊尾蚴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取出囊体,对合并有肠绦虫及全身囊尾蚴者,同时给予内科药物驱虫治疗。
1.手术治疗 过去眼内囊尾蚴取出沿用的方法是经巩膜定位后局部冷凝、热凝或光凝,切开巩膜脉络膜夹取或吸引取出虫体。此法由于定位的准确度不高,且虫体会自行游走常给手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无论囊体在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取出的成功率都不高,反而还会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20 世纪80 年代玻璃体手术开展以后,运用玻璃体手术既可以完整地取出囊体,减少因囊尾蚴破裂所导致的特异性蛋白反应,又可以切除病变的玻璃体,恢复屈光间质的透明,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闭合式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适用于玻璃体、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囊尾蚴的取出。对玻璃体囊尾蚴,手术切除混浊变性的玻璃体,游离出囊体,然后吸出。视网膜下囊尾蚴可在寄生部位切开视网膜,游离出囊体,然后吸出,同时作视网膜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若合并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同时切除牵引灶,激光或冷冻封闭裂孔,必要时作气体或硅油填充。前房内囊尾蚴较为少见,其葡萄膜反应较重,常出现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反应,同时尽快取出虫体。手术在角膜缘经隧道式切口进入前房,在囊尾蚴的下方或后方注入黏弹剂,推压或吸出虫体。结膜下囊虫可直接切开结膜取出。
2.药物驱虫治疗 对眶内囊尾蚴一般不需要手术取出,对合并有肠绦虫或全身囊尾蚴者,特别是合并有脑囊尾蚴者,要同时进行驱虫治疗。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首选吡喹酮(Praziqtlantel),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不仅对绦虫有较高的疗效,对囊尾蚴也有很高的杀灭作用。驱绦虫一般剂量为15~25mg/kg(儿童15mg/kg),一次口服。对囊尾蚴的治疗一般取总量120mg/kg,3~4 天内分次口服。对脑囊尾蚴无明显颅内压增高时,总量可用到180mg/kg,20mg/(kg?d),3~4 天内服完。其他常用药物还有阿苯哒唑(Albendazole)等,也对绦虫及囊尾蚴有较好的疗效。对脑囊虫用驱虫药治疗时常有反应性颅压增高,治疗时应予注意。
预后:取决于囊尾蚴在眼内的寄生部位,存活时间及手术能否顺利取出。对寄生于眼底周边的囊尾蚴若能尽早取出一般预后良好,治愈后一般能保存较好的视功能。若寄生于黄斑部者即使手术取出也将严重影响视功能。囊尾蚴在人体组织内可存活3~5 年,在眼内也可存活1.5~2 年,存活的时间越长对眼的损害就越大。眼内囊尾蚴一旦死亡,虫体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严重的葡萄膜反应。因此对死亡的囊体也应尽力取出,终止毒性反应。
预防:勿吞食含有混有猪绦虫卵或节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