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虽已报告190多年,但其病因迄今未明。根据某些研究,提出遗传、感染或化学物品(包括环境中的化学物品)均可能为本病的发病因素。
文献报告一家发病2人以上者已有6家。此外,还观察到患者HLA-AW31及AW32的出现频率较高。
以往在本病患者的皮肤活检及淋巴结组织中证实有C型逆转病毒样颗粒,但尚不能肯定其病因关系。近年来发现本病患者培养的PBMC中有HTLV样颗粒,以后又在患者新鲜PBMC中用PCR及Southern斑点杂交方法,证明有HTLV―Ⅰ及HTLV―Ⅱ的前病毒序列,因此认为本病与HTLV有关,目前正在深入研究中。
有人强调与职业或环境因素的关系。在一些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工业,纺织、冶金及机械工业中工人发病较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典型的蕈样肉芽肿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红斑期又名蕈样前期或湿疹样期。本病可以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关节痛等。在年轻患者,起病时可有败血症或风湿热的症状,也可见间歇热或急性淋巴结炎。
在皮肤症状方面,瘙痒也可能为前驱症状,常为早期症状或惟一的症状。这种瘙痒常难以耐受,一般各种治疗均不能缓解,而且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可长达10年,故严重的瘙痒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不少病人不痒或不经常痒。
其皮损早期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1、非萎缩性斑片扁平、淡红色、鳞屑性斑片,直径数厘米。类似银屑病或某些类型皮炎。此型进展较快,可数月或数年进人斑块期,甚至出现内脏病变。
2、萎缩性斑片表面萎缩,光亮或出现皱纹,伴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多或减少,可类似斑片状副银屑病的大斑片或斑驳状副银屑病。此类型皮损可长期存在,无大变化。据统计,仅12%病人可进一步发展,在斑片基础上出现不规则浸润,从而进入斑块期。
以上两型有时不能截然区分。皮损较明显时,皮疹则往往多形,可以在一病人身上同时存在,如红斑、丘疹、苔藓化、鱼鳞病样或皮肤异色样损害。少数病人尚可见风团、水疱或紫癜样皮疹。因此,临床上可类似银屑病、副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鱼鳞病或皮肤异色症。个别病人尚可类似玫瑰糠疹、麻风、肥大细胞增生病、丹毒或红斑狼疮。然而最常见者为红斑鳞屑性损害或萎缩性斑片,边缘清楚,但不规则。早期损害可群集,中央可消退而向四周扩大,或排列成弧形、环状、半环状,也有如地图状或带状者。皮疹可分为红色、黄红、淡褐色,多伴有色素沉着或减退。皮损最好发于躯干,但其它各处均可发生,也有长期限于大腿内侧者。
此期通常持续2~5年,少数病例可以非常短暂,但也有长达30年者。
(二)斑块期又名浸润期。本病可因第一期极其短暂而不明显,似乎一开始即为第二期,但通常皆经第一期后再进入第二期。此期浸润不断增加,往往呈暗红厚垫状、不规则形隆起斑块,表面紧张、光亮、高低不平,甚至也有呈疣状或表面反复渗出结痂而呈蛎壳状。浸润斑块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些原有皮损部位,或伴有丘疹或小结节。皮疹颜色也各不相同,可为淡红、黄红、砖红、紫红、暗红乃至棕红或褐色。浸润斑块可以不发生破溃,或数日内破溃,也可在出现新的浸润斑块时发生破溃。陈旧浸润斑块偶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浸润斑块表面毛发常见脱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斑块、甚至同一斑块的不同部位,其浸润程度往往不同。例如环状或半环状损害可以一部分与正常皮面相平,而另一部分因显著浸润而隆起。有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不规则的浸润或散在小结节状浸润。这些特殊表现对诊断有意义。在此期内通常明显瘙痒,除少数浸润可自行消退并留下萎缩及色素沉着或减退外,一般浸润损害常持续存在,甚至增生如疣状。
(三)肿瘤期通常在浸润损害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肿瘤,常常在陈旧浸润损害的边缘或中央发生,很少在新起的浸润上出现肿瘤,但也有在原来外观正常皮肤上出现肿瘤者,这种才算真正的暴发型。这种类型肿瘤与其它类型淋巴瘤的肿瘤相同,不易区别。肿瘤可向表面隆起,甚至如蕈样,时有破溃,也可以如半球状,其基底部浸润范围较宽广。肿瘤可迅速增大,数目增多。直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厘米。颜色可为灰白、黄红乃至棕红色。肿瘤多见于面、背及四肢近端。完整的肿瘤一般无痛感,但破溃者常有剧痛,破溃后可留下萎缩性瘢痕,伴有色素改变。
此外,本病除皮损区域内毛发可以脱落外,可出现全秃,或不同程度的毛发脱落。也可出现毛囊性粘蛋白变性,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暗红色由毛囊性损害融合组成的斑块,多见于头皮、面、颈,伴有明显毛发脱落。粘膜很少侵犯。极少数病例发生口腔或齿龈粘膜损害。MF患者可见淋巴结肿大,早期为皮病性淋巴结病,晚期淋巴结可受累。此时往往内脏器官也同时有病变,几乎所有内脏器官均可被侵犯,例如肝、脾、肺、肾、骨髓等,其它脏器病变也有报告。末梢血象一般无特殊变化。晚期病人可见贫血。个别报告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高者,后者往往是晚期患者的表现。通过免疫学的观察发现各类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均受到抑制,但以本病最轻,早期可无异常,病情进展时反应低下,似与皮疹广泛及病期有关。而体液免疫方面,一般只有在晚期才受到损伤。
本病病程呈慢性进行性,个体差异大,有的时轻时重,或缓解与加重交替,可长达数年乃至二三十年,甚至个别达30年以上者。多数因恶病质或并发严重感染或化疗反应而死亡。
早期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晚期患者方考虑化疗。免疫疗法及电子束照射是目前常用方法。氮芥外用对有些病例能获得缓解。国内多采用中西两法综合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与扶,正培本治法为主。雷公藤制剂对本病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西药则多用增强细胞免疫制剂。
(一)局部药物治疗
1、局部皮质类固醇霜剂、油膏对早期的斑片有效。有时疗效不持久,但病变范围局限者应用高效类固醇制剂可取得良效。
2、氮芥49%~80%的斑片及斑块期患者可以缓解,可长达25年,甚至肿瘤皮损也有一定疗效。常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10mg/50mL)后外用,每日1次,药液最好新鲜配制,放冰箱中保存,皮损消退后,仍需要维持治疗。如出现过敏时应停用,进一步降低浓度。复发者再用仍有效。在上述浓度溶液中再加入1%氢化可的松,不但可减少过敏反应,而且还可加快疗效。氮芥亦可配成油膏(10mg/100g),每日外用,过敏反应较水剂少,但疗效较差。
3、卡莫司汀(BCNU)通常用300mgBCNU溶于150mL95%乙醇内作为贮存液,2~8℃冰箱中可保存1年。用时取5mL贮存液溶于60mL室温水中即可,每日1次。通常平均外用8~12星期即可出现明显疗效。可用白凡士林配成油膏,如皮损小于体表面积的10%,可配成20mg/100g油膏,如大于10%时,可配成10mg/100g油膏,每日外用1次。外用此药时可出现红斑反应(此时应停药,并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或遗留毛细血管扩张。使用过程中同时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此疗法可用于对氮芥过敏者,Ia~Ⅱ期患者55%~86%可以缓解,疗程总量不要超过600mg。
(二)PUVA可使早期皮损消退,但易复发,深在浸润无效。对某些患者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三)放射治疗可用浅层X线,根据不同病程,单次剂量为50~200R,每周1次,总量为200~800R,对MF早期皮疹有暂时效果。小量电子束照射对早期皮损有效,可缓解3~14年。
(四)全身疗法
1、化疗常采用联合化疗,如COP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甲基苄肼)或MOPP(氮芥、长春新碱、泼尼松、甲丙苄巴肼)可使病情获得缓解。对上述化疗无效的患者,可选用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苯丁酸氮芥、氮甲,单独应用或与皮质类固醇合并应用有一定疗效。
2、免疫疗法可用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常用的有:
(1)胸腺因子D每周2~3次,每次2mL,肌内注射。
(2)转移因子每周1~2次,每次1~2mL,上臂近腋部皮下注射。
(3)左旋咪唑每周连服3d,每天150mg。
(4)其它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小牛胸腺肽、卡介苗等,用以争取改善患者免疫状况。
3、维A酸类药物以往曾用维胺脂,每日3次,每次25mg,对早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有条件者,可选用芳香维A酸药物。
4、LAK细胞。
5、中医中药有条件时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如中医辨证本病早期为血热有毒,后期为久病体虚、血热兼瘀,治疗时可考虑在早期用清热解毒,到后期则可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