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congenitalparamyotonia)是由Eulenburg(1886)及Rich(1894)首选描述,故又名Eulenberg病。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已明确是骨骼肌的钠通道病。其致病基因位于17q23.1~25.3的SCN4A(编码骨骼肌钠通道的α亚单位)。基因突变主要影响钠通道失活。

1.多数患者幼年起病。
2.突出症状特点是在寒冷程度尚不足以影响正常人活动的情况下,发生全身肌肉强直和无力,寒冷环境中肌肉连续收缩后症状加重,反常性肌强直尤为明显。面部、两手肌肉受累明显。因此,患者在受冷后睁眼困难。在温暖环境中,肌肉用力收缩后无放松困难的现象,仅在叩击舌肌后出现。进食冷食物后可诱发咽喉部肌肉强直。
3.主要体征患者可有发作性软瘫,寒冷及运动后易诱发。肌无力发作前可先出现肌强直加重,称为副肌强直性周期性麻痹。肌无力的分布主要在近端肌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天。强直和无力在活动后加重,这一特点与先天性肌强直症截然相反,这也是Eulenburg称为副肌强直的原因。在一些家系中可仅有无力,而无强直,这种无力类似于原发性周期性瘫痪,可以口服钾诱发。体格检查:可见肌肥大现象。
4.肌电图检查在非麻痹期为肌强直放电,麻痹期多见电静息现象。
药物治疗同先天性肌强直。对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反应较好,这类药物主要对钠通道起抑制作用。美西律是首选药物,100~300mg,3次/d;奎尼丁硫酸盐0.3~0.6g,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酰胺)250~500mg,1次/d,均有明确疗效。抗心律失常药妥卡尼1200mg/d有效,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而不推荐。苯妥英100mg,3次/d,对某些病例有效。
预后:本病多为非进行性,成年后病情趋于稳定或好转。
预防:避免受寒和过度劳累,注意儿童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出现的危险;剧烈活动后先做放松运动,再休息,对肌强直和肌无力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