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与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与其他年龄小儿相仿。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10 万/mm3)为血小板减少,也有人认为小于150×109/L(15 万/mm3)便属不正常,应探明原因。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血中血小板水平是血小板生成与破坏达到平衡的结果,因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外乎有3 种情况。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

由于病因不同,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出生后即发病:第一胎出生后即可发病,胎儿期很少发病.虽然胎儿血小板减少,但出生时无明显出血表现,而在出生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瘀点,与婴儿在分娩时受到力学影响有关。(2)皮肤出血:出生后一至数小时全身皮肤可迅速出现广泛性出血点、瘀斑、血肿,尤以骨骼突出部或受压部位明显。(3)内脏出血:严重病例同时出现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可出现便血,其他尿血、脐残端出血、针刺孔渗血或较大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患儿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发绀等。(4)其他表现和转归:新生儿除血小板减少,易发生出血外,其他正常,一般无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无宫内生长迟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随着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和消失,病情自行痊愈。出血不多者数天后好转,但如出血量大或有颅内出血.则迅速转重,并常伴有较重黄疸、病程2 周至2 个月不等,严重病例常合并颅内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与同族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可在出生后很快出现出血现象,轻症病例可延至生后3 周才发病。常见皮肤及黏膜瘀点、瘀斑及紫癜、或伴有鼻出血、胃肠出血、尿血,甚至颅内出血等。有出血倾向者血小板多在50×109/L (5 万/mm3)以下。本病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较长,平均1 个月、个别延至4~6 个月,原因是进入胎儿的抗体较多所致。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但少有出血,有时见有皮疹,皮疹可历数月才消失。病程4~8 周,但第1 周后出血便见减少。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 因患儿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有出血表现和溶血病各种表现;换血若用的是库血,也常在换血数天后发生血小板减少。4.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是药物所致,则停药数天后出血减轻而停止,血小板亦渐趋正常,病程约2~3 周。5.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宫内感染的婴儿常是小于胎龄儿,常有先天畸形、肝脾肿大及溶血和肝炎所引起的黄疸。常在出生后数小时出现出血点,紫癜常表现为广泛的蓝紫色的瘀斑,约1 周左右消退.但血小板减少可延至数周才恢复正常。出血与否及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有关,如<30×109/L (3 万/mm3)预后较差,甚至可因肺出血或大量消化道出血而死亡。6.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 患婴常是小于胎龄儿,如小头畸形、13-三体或18-三体综合征,其中以血小板减少-无桡骨(TAR)综合征是一代表,有明显的骨骼畸形,以缺少桡骨最为突出,亦可有其他肢体异常,如短肢畸形,臂、腿缺如、尺骨缺如等,1/3 有先天性心脏病,约半数有白血病样反应,白细胞数超过40×109/L(4 万/mm3)。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轻重不一,骨髓穿刺检查巨核细胞可见减少或缺如。大约2/3 的病例在生后第1 年死亡。如能活到1 岁以上,有可能逐渐改善。7.Wiskott-Aldrich 综合征,与遗传性缺陷有关,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1)家族史: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2)临床特点: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湿疹和复合免疫缺陷,出血表现为周身性出血点或瘀斑,有时鼻出血、耳血、尿血、解黑便或肛门流出鲜血。本病预后恶劣,多于生后数月或数年因并发感染、严重出血或恶性淋巴瘤死亡。但也有人认为,如能加强预防感染,提高抵抗力,有可能延长寿命。(3)免疫缺陷:由于免疫缺陷常合并感染,如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等。(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呈持续性减少,可低于30×109/L(3 万/mm3),骨髓细胞正常或增多,能产生血小板.但血小板超微结构严重紊乱。
根据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在30×109/L (3万/mm3)以上,出血不严重,可不做特殊治疗,因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自限性疾病,数天或1~2 周可自然恢复,如血小板数≤30×109/L (3 万/mm3),为预防发生颅内出血,可考虑以下治疗:1.肾上腺皮质激素 作用是使血小板较快恢复,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出血倾向。泼尼松(强的松)用量为1~2mg/(kg・d),重症可先用2~3mg/(kg・d),再渐减量,疗程约1 个月,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换血 宜用枸橼酸磷酸葡萄糖(CPD)新鲜血,不宜用肝素作抗凝剂,更为理想的是血小板抗原匹配的血(例如由于PIA1 抗原所致,则用PIA1 抗原阴性血)进行换血,可清除抗体,并可提供不被破坏的血小板。3.输血小板 如血小板严重减少,血小板少于10×109/L(1 万/mm3)或出血危及生命,可考虑输血小板、换血或输新鲜血。应输新鲜血小板。以输入经处理过(用正常人的血浆洗涤过)的患儿母亲的血小板,有效而安全,可较彻底地移去抗体。4.输新鲜血 输入血小板同型的血,所输血小板虽可被患儿血内抗体所破坏,但实际上可消耗抗体,有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是当发生严重出血时,可作为急救措施。5.免疫球蛋白 国外有人主张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6.止血药物的应用 由于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可用酚磺乙胺(止血敏),DIC高凝期用肝素,消耗期可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和加用肝素,纤溶亢进期可在肝素基础上加用抗纤溶制剂如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7.对症治疗(1)控制感染: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面应积极控制感染,宫内病毒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参见新生儿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参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如在治疗DIC 时,除积极控制感染,还要改善供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温等都有助于中止DIC 的发展。(2)局部止血:如在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局部置冰袋冷敷使血管收缩以助止血(但需注意保持正常体温),有伤口的用凝血酶、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海绵局部敷贴止血。(3)脾切除: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妊娠母亲的产科处理是一重要问题。妊娠期间切脾可致25%胎儿死亡,宜慎重。患儿脾切除是禁忌的。
预后:出血与否及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有一定关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症预后好,如<30×109/L(3 万/mm3)预后较差,甚至可因肺出血或大量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合并颅内出血存活的小儿易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宫内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及Wiskott-Aldrich 综合征,预后较差。预防:1.孕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孕期如能证明孕妇血中有抗体,亦可给孕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可使婴儿出生后病情减轻或防止发病。2.避免创伤 如采用剖宫产,从胎儿头皮取末梢血查血小板计数,如明显降低50×109/L(5 万/mm3),可考虑剖宫产,以减少胎儿创伤。3.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避免使用某些影响出、凝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嘧达莫、前列腺素E1 等,当新生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及时停用那些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并加速其排泄。4.注射维生素K 母亲妊娠期有服上述药物史者,应在妊娠后期给孕母注射维生素K,婴儿出生后除注射维生素K 外,需密切观察有无发生出血。5.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获得性出血十分重要,如在治疗DIC 时,积极控制感染、改善供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温等,都有助于中止DIC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