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由感染引起,以病毒感染为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柯萨奇B 病毒,占病原体的一半以上。目前已分离到B3、B4、B5 等型。ECHO、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和腺病毒亦可致该病。新生儿室内的流行,常由柯萨奇、ECHO 病毒所致,而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病毒多见于母妊娠期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往往在新生儿早期即可发病。此外,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也可为该病之病原。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感染可发生在宫内、产时或生后,孕妇宫内感染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本病可在婴儿室、母婴同室及产科发生暴发流行,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宫内感染者于出生3 天内发病;产时感染多由于吸入阴道内含病毒的分泌物,于出生1 周内发病;生后感染出现症状较晚,多由于新生儿接触母亲、婴儿室工作人员、探视人员及已患病新生儿等途径感染。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变化多端。1.一般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如发热、咳嗽、进食差、嗜睡、呕吐、腹泻、皮疹、皮肤苍白或黄疸,重者可有呼吸窘迫及发绀。2.心脏听诊改变 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奔马律,心音低钝,部分病例心前区有收缩期杂音。3.各种心律失常 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如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等。4.充血性心力衰竭 表现喂哺困难、呼吸急促、心率快、脉弱、心音低钝、心脏增大、两肺吸气末可闻细湿
尚无特效治疗,抗病毒药物疗效不好。治疗目的主要是保护心肌,纠正缺氧、心衰,抗心律失常等支持疗法。1.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C 有抗自由基、抗氧化、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静脉推注还有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作用。剂量100~200mg/kg,1 次/d,静滴或静注,1 个月为1 疗程。泛癸利酮(辅酶Q10)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肌内注射2.5~5mg,1 次/d,或口服5mg,2 次/d。维生素E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50~100mg,2~3 次/d,口服。2.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1 次/d,静脉点滴,肾功能衰竭及对磷过敏者禁用。其他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三磷腺苷、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 等。3.免疫抑制药 主要指激素治疗,目前有争议。有人认为病毒感染早期,激素可抑制干扰素合成,促进病毒扩散;但也有人认为激素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过敏反应,利于局部炎症和水肿的消除。目前国内仅用于重症患儿,如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4.对症处理 有心力衰竭给强心药物,有心律失常给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预后: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情是可逆的,若能做到早期论断、早期治疗,多数患儿可能顺利完全康复。一般在发病后1~2 周内即可恢复,但心电图的恢复则要1~2 个月以后。若合并严重并发症则病死率高。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常较实际病情轻,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容易漏诊。病程常迁延,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有的留有后遗症,部分发展为慢性心肌炎,亦可转为慢性心肌病。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死率较高,死亡病例均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短的特点,在短期内死亡者,可能与心肌病变广泛有关。心力衰竭不易控制常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新生儿心肌炎预后恶劣的指征是:①肺水肿;②心排血量下降;③额面QRS 轴在180°~270°。预防:对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的预防,对优生优育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应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保护孕妇免受感染。对婴儿室及母婴同室病房应加强管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发生流行时,患儿应隔离2 周,接触者检疫。对易感新生儿给予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每次0.2ml/kg。目前,有关预防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基因疫苗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应积极防止产伤、窒息、寒冷及高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