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甲、乙均为X 连锁隐性遗传,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血友病丙为常染色体显性或不完全性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或是传递者。约1/3 患者无家族史,这可能是隔代遗传或基因突变所致。因子Ⅷ基因很大,长186kb,常见的突变方式是点突变、基因缺失、插入异常片段及内含子22 倒位,由于因子Ⅷ基因缺陷导致血友病的发生,重型患儿中约50%发病与内含子22 倒位有关。
1.临床表现(1)出血症状:为本病的主要表现,终身轻微损伤或手术后有持久出血倾向。血友病甲、乙临床表现相似,出血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血友病甲多在婴儿开始学爬、学走时发病,生后9 个月内发病者少,偶见新生儿断脐时出血不止,轻症患儿可至成年后才发现。血友病乙重型患儿少见,轻症患儿多,多在2 岁内发病,少数迟至5~6 岁。(2)关节出血:是血友病甲患儿的特殊表现之一,约见于75%的血友病甲患者。常发生在运动及创伤后,婴儿多为踝关节受累,儿童以膝关节受累常见。出血前有轻度不适,继而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如出血量少,治疗及时,关节血肿可被吸收。但关节的反复出血常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变窄,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形成慢性血友病性关节炎,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3)血友病肌肉出血和血肿:以下肢、前臂、臀部多见。深部血肿有相应部位疼痛、压迫症状。如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贫血、黄疸及全身发热。皮下、齿龈、口腔及鼻黏膜易于受伤故为出血多发部位,但皮肤黏膜出血并非为本病的特征,皮肤瘀点、瘀斑少见。如出血发生在咽、喉易引起窒息。消化道出血、血尿亦常见,小儿血尿易误诊为“肾炎”。儿童脱牙或外科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等若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引起持久的渗血或出血。颅内出血少见,可以是自发性,但通常由外伤引起,常危及生命。对伴有剧烈头痛的血友病患儿应警惕颅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的可能。血友病丙纯合子患儿有出血倾向,出血较轻,多发生在手术后或外伤后,自发性出血少见;偶有皮肤黏膜出血,青春期女性可有月经过多,出血程度与因子Ⅺ浓度无明显关系,患儿常合并因子V、因子Ⅶ等凝血因子缺乏。杂合子患儿无出血症状。2.血友病临床分型(1)重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1%,多在1 岁前出现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多且严重,反复关节内或深部组织(肌肉、内脏)出血,关节畸形多见。(2)中间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1%~5%,多在1~2 岁时发病,创伤后可引起大出血,关节、肌肉出血多见,但反复发作次数少,很少在未成年前出现关节畸形。自发性出血少见。(3)轻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6%~25%,多在2 岁后发病,轻微损伤或手术后有出血不止,无自发性出血及关节出血。(4)亚临床型: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为26%~45%,仅在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出血不止才发现本病,容易漏诊。
本病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尚无根治疗法。1.一般治疗 患儿自幼需加强护理,避免外伤及肌内注射,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类抗感染药物及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外科手术前、术中、术后应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2.局部治疗 皮肤外伤、鼻、齿龈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或用纤维蛋白泡沫、吸收性明胶海绵等沾鲜血或新鲜血浆敷于伤口处,大而深的伤口清创消毒后,以消毒棉球蘸凝血酶、组织凝血活酶或新鲜血浆涂于伤口,并加压包扎,局部冷敷。早期关节出血者,宜卧床休息,患肢夹板固定,置于功能位,冰袋和弹力绷带包扎。严重关节出血在补足所缺乏的因子和严密消毒后,可抽出积血,加压包扎。出血停止、肿痛消失后需进行适当体疗或牵引,防止关节畸形。3.替代治疗 是治疗血友病的有效方法,目的是将患儿缺乏的因子提高到止血水平。(1)输血及血浆:血友病甲患者宜输新鲜血或新鲜血浆,10ml/kg 鲜血可提高患者血浆中因子Ⅷ水平10%,疗效仅维持2 天左右,适用于轻型和亚临床型患者。新鲜血浆按1ml/kg 输入可提高因子Ⅷ水平2%,每12 小时1 次。因子Ⅸ体外保存较稳定,血友病乙患者可以输库存5 天以内的血浆,每次输入量不宜过多,以10ml/kg 为宜,每24 小时1 次。血友病丙大手术或严重外伤时需用替代疗法,以鲜血或血浆效果为佳。因子Ⅺ在体外较稳定,可用库存血。输入血浆7~20ml/kg 可使因子Ⅺ水平提高到25%~50%,手术前输血浆30ml/kg,以后每天5ml/kg 或隔天10ml/kg,维持至伤口愈合。(2)冷沉淀物:系从冰冻新鲜血浆中分出,包括原有血浆中3%的血浆蛋白、20%~85%的Ⅷ∶C 和大量纤维蛋白原。各药厂产品及剂量不一,用前应详细参阅说明书。通常以400ml 血中冷沉淀物含因子Ⅷ100 单位(U)计算(1U=1ml 正常新鲜血浆所含因子Ⅷ的量),输入1U/kg 可提高血浆中因子Ⅷ水平2%。(3)因子Ⅷ浓缩剂:多用人血浆冻干浓缩剂,所需因子Ⅷ的剂量按以下公式计算;所需剂量(U)=体重(kg)×所需提高的水平(%)×0.5,每12 小时1 次。(4)因子Ⅸ浓缩剂:可按1U/kg 输入,每24 小时1 次。(5)重组抗血友病因子:基因工程制备的重组因子Ⅷ,效果好,反应少,不传播病毒性疾病,适用于血友病甲。输入1U/kg 可提高因子Ⅷ 2.7%。替代治疗不良反应是约3.6%~25%血友病甲患儿产生因子Ⅷ抗体;1%血友病乙患儿产生因子Ⅸ抗体。经常使用血液制品,使患儿易并发肝炎、艾滋病。足量因子Ⅷ制品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出血或反而加重,提示有因子Ⅷ抗体存在,机体对外源性因子Ⅷ产生免疫反应。根据患者免疫应答反应的不同分为高反应者(血中抗体效价高)和低反应者(抗体效价低)。对这些患者治疗的目的是制止出血、去除抗体。对低反应者可大剂量输入因子Ⅷ,每次50~100U/kg,8~12h1 次,部分用于中和抗体,部分用于维持止血水平。4.药物治疗(1)凝血酶原复合物:含有因子Ⅸ,适用于血友病乙中、重度出血患者。剂量同因子Ⅷ浓缩剂,每24 小时1 次,直至达到止血效果。新生儿慎用,因可诱发血栓性栓塞。(2)1-脱氨-8-精氨酸加压素(DDAVP):可提高因子Ⅷ水平4 倍,是轻型血友病患者有效的替代治疗。剂量为0.3~0.4μg/kg,溶于20ml 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注,2 次/d,每疗程2~5 次;或用滴鼻剂,体重低于50kg 者,150μg/次滴鼻;超过50kg 者,300μg/次滴鼻,2 次/d。不良反应有轻微心率加快,颜面潮红。应避免摄入过多液体并监测尿液中药物浓度,以防止低钠血症和脑水肿。(3)抗纤溶疗法:保护少量已形成的凝血块不被溶解,用于黏膜出血及拔牙术后的替代治疗。氨基己酸(EACA)0.1g/kg , 4 次/d 口服。氨甲环酸(AMCA)5mg/kg,3 次/d 口服;静脉注射5mg/kg,1~2 次/d。上述两种药物应在DDAVP 治疗或因子Ⅶ替代治疗的情况下使用,连用7 天或直至血止。忌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同用,血尿患者不宜使用。(4)其他:达那唑(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17-烷基化雄性激素,男性化作用弱,可提高因子Ⅶ浓度,降低出血倾向,疗效逊于替代疗法。雷尼替丁(Rinitidine)0.1~0.15g/d 口服,剂量随年龄递增,疗程4 天以上,可提高因子Ⅷ∶C 的活性,适用于轻、中型血友病患者,重型患者常无效。5.血友病乙基因治疗 我国于1991 年以反转录病毒为载体,进行世界首次血友病乙基因治疗的临床工期实验,取得了成功。6.家庭治疗 欧洲20 个血友病治疗中心调查发现52%的患儿是重型血友病,只有29%的是轻型血友病,而在血友病总体人群调查显示轻型血友病为50%~55%,多数学者认为在很多国家中很多轻型血友病患儿容易被漏诊,因此很多轻型血友病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在发展中国家此情况尤为突出。对于血友病患儿的治疗,基因治疗可能是治愈该病的惟一方法,但是基因治疗目前仍不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目前预防性治疗被认为是血友病治疗的金标准,然而由于其耗费昂贵,此项治疗在发展中国家尚难开展。7.围术期的治疗 血友病患者凡行外科手术,不论是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都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必须明确诊断,检测是否存在因子抑制物,并准备充足的血源和因子制剂。在术中和术后要有适当的监测和康复措施。血友病患者手术前应给予足量的替代因子(FⅧ或FⅨ)。对于大手术,术前1h 应确保因子水平在50%~80%,然后因子水平维持在30%~50%,水平应保持10~14 天。口腔手术前同样要求因子水平在50%~80%。为防止发生出血,术后可联合抗纤溶药物治疗7~10 天。若术后伤口发生感染,或手术范围广泛,损伤较大,则应延长替代治疗时间。轻型血友病A 患者,术前可使用DDAVP,最好与FⅧ联合使用;而轻型的血友病B 患者,只能用FⅨ替代治疗。
预后:预后与临床分型、发作次数、出血部位有关,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重型患儿往往因颅内出血、手术后出血而死亡,但随治疗水平的提高,残疾、夭折者均明显减少。预防:加强血友病携带者的检测,对血友病家族中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血友病胎儿应终止妊娠,无疑会降低血友病的发病率。根据本组疾病的遗传方式,对患者的家族成员需进行筛查,以确定其中病人和携带者,并对他们进行有关本组疾病的遗传咨询,使他们了解遗传规律。对家族中的孕妇要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如确定胎儿为血友病甲患者,可及时终止妊娠。预防出血应自幼养成安静生活习惯,以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尽可能避免肌内注射,如因患外科疾病需做手术治疗,应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或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