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小儿心肌炎

心肌炎(myocarditis)是心肌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浸润伴邻近心肌细胞的坏死和(或)变性,其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心肌缺血性损伤不同。心肌炎与多种病因及发病因素有关,感染性心肌炎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其中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多见。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是克鲁斯锥虫(Trypanosoma cruzi)感染引起,发生在南美及巴西。急性期可因急性心肌炎死亡,多数呈潜隐过程,症状不明显,至慢性期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始发现。心脏明显扩大,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免疫介导疾病,化学及物理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心肌炎常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常见的为腺病毒(特别是血清型2 及5)和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 及B 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 组(CVB)最为常见。其他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C 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等。近年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提高了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曾报道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8 例,患儿年龄2 天~13 岁,用PCR 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人类小RNA 病毒,阳性率为48%,其中4 例进行斑点杂交,确定为柯萨奇B3 病毒。以往由于病因诊断不明,所谓特发性心肌炎或间质性心肌炎,其中部分病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特点为病情轻重悬殊,自觉症状较检查所见为轻。多数在出现心脏症状前2,3 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等病病毒感染史。有时病毒可同时侵犯其他系统如肌肉、大脑等,并出现相应症状体征。现分述心肌炎各期主要症状、体征。1.急性期 新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不超过6 个月。轻型症状,以乏力为主,其次有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精神不振等。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口周可有发绀、心尖部第1 心音低钝、可见轻柔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有时有期前收缩。中型较少。起病较急,除前述症状外,乏力突出,年长儿常诉心前区疼痛。起病较急者可伴恶心、呕吐。检查见心率过速或过缓,或心律不齐。患儿烦躁、口周可出现发绀、手足凉、出冷汗。心脏可略大,心音钝、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杂音,可有奔马律和(或)各种心律失常。血压低、脉压差低,肝增大,有的肺有
1.卧床休息 动物实验显示卧床休息可预防急性期心肌内病毒复制的增加。因此,急性期至少完全卧床8 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轻微活动;恢复期至少半天卧床6 个月;心脏增大者卧床半年以上,至心脏明显缩小;有心力衰竭者严格卧床,至心力衰竭控制稳定、心脏检查明显好转,再开始轻微活动。2.针对心肌的治疗 高浓度大剂量维生素C 对纠正休克、促进心肌病变恢复,效果明显,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日本京都大学内科动物试验证明,泛癸利酮(辅酶Q10) 对受到心肌炎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因此临床上也常应用。肌苷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药物之一。危重患儿抢救时.也可加用能量合剂或极化液,静脉滴注。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于抢救心源性休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其他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一般认为,为避免病毒感染扩散。发病10 天内尽可能不用激素。免疫抑制药在疑似及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应用仍有争议。4.合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对并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者必须及时予以积极的处理。处理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相似,包括洋地黄的应用、血管扩张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利尿药及扩容纠正酸中毒等,但在洋地黄应用时应注意在心肌炎急性期,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易出现毒性反应,应避免快饱和,用药剂量也应适当减少。5.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必须积极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洋地黄治疗有效,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静滴。如室性心律失常虽经积极治疗仍快速进展至室性纤颤(这种情况在小婴儿更易发生)应即刻予以直流电复律。如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安置心内膜起搏器。因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心肌炎恢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心肌炎患儿康复后需长期随访。6.其他治疗 近年来有静脉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心肌炎的报道。Drucker 等的研究表明人血丙种球蛋白应用后患儿在随访期左心室功能改善,一年的存活率更高。在一些病例可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和主动脉球囊泵来支持心血管系统,而在另一些患儿还可应用体外膜氧合治疗。必要时,这些装置可挽救患儿生命,因而在年长儿可考虑为一种治疗选择。一些重症难治病例,心脏移植可作为最后治疗手段。
预后: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经数周、数月甚至迁延数年渐痊愈。少数呈暴发起病,因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个别病例因严重心律失常猝死。有的呈迁延过程,遗留不同程度左室功能障碍,其中有的仅有超声心动图或心电图改变,并无临床症状,然而少数病例则因心力衰竭迁延不愈,导致死亡。曾报道经组织学确诊的急性重症心肌炎35 例患儿的病程及预后,患者年龄中位数3.3 岁(1~15.1 岁),均有急性心力衰竭及(或)严重心律失常,于发病1~47 天(中位数7 天)入院。治疗上除抗心力衰竭,抗休克和抗心律失常外,均加用甲基强地松龙和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35 例中6例入院时有严重急性心力衰竭,2 例抢救无效,于入院72h 内死亡。另4 例加用心肺机支持循环,1 例于6 天后心力衰竭控制,2 例行心脏移植成功,余1 例第7 天停用心肺机,终因心力衰竭并发真菌败血症死亡。这组重症病例,4 例死亡,其中3 例均发生在住院初期;心脏移植3 例,其中1 例病程1.9 年,因排斥反应,术后3 天死亡。总病死率(4/35)11.4%。未做心脏移植存活者共29例,经随访1.2l~31.6 个月(中位数19 个月),仅2 例遗留左室功能障碍。其中1 例病程6 年,无症状,未服心脏药物,仅左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分别为50%及22%,运动试验提示运动耐力轻度下降;另1 例病程刚3.8 个月,心功能在恢复中。所有存活者均无心血管系统症状,无运动受限,也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作者分析死亡及心脏移植的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认为发病年龄较大、左室射血分数低、需用机械通气或心肺机支持、发生过心脏骤停及室性心动过速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室性心动过速是惟一的危险因素。预防:平日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对各种病毒感染进行预防注射,并减少受冷、发热等不良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预防反复感冒。新生儿期的预防须防止孕妇病毒感染,并做好产院婴儿室和母婴室的消毒隔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