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 片段的双股RNA 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的主要蛋白质(VP6,即病毒6号蛋白)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 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 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 属;B 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 及VP7 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 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 血清型。
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 个月~2 岁的婴幼儿。潜伏期36~72h。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病初1~2 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约3~10 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本病自然病程3~8 天,平均5 天左右。
本病无特异治疗,主要采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可用静脉补液纠正。曾报告中草药马蹄香治疗有效,也曾用干扰素治疗,认为可缩短病程。但尚需更多重复试验加以证实。人乳和其他来源的特异性抗病毒抗体能减少病毒排泄的量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预后:本病预后好,疾病的严重性主要与吐泻引起的脱水程度有关,及时补液1周左右大部分病人自然痊愈。预防:轮状病毒疫苗已在研制中,尚未达普遍推广阶段。1.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2.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须洗手。3.清理呕吐物、粪便及尿片时须戴上手套,并须再彻底洗净双手。4.清洁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及表面。5.学童如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应尽早求诊,休息和勿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