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胰腺炎的病因与成人显著不同。成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是胆石症,慢性感染,肿瘤及酗酒等。儿童的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外伤、多系统疾病和胰胆管系统的先天畸形,其中以病毒感染为最重要的可引起儿童胰腺炎的病因。然而尚有大约30%的患儿病因不明。
患儿多呈急性发病,呈急性病容,且烦躁不安,表现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以及顽固性的恶心、呕吐,也可伴有腹泻,偶见血便及脐周上腹压痛。1.临床症状(1)腹痛腹胀:急性胰腺炎的小儿一般均为突发性的中上腹和脐周剧烈腹痛,上腹部疼痛迅速扩散到全腹,腹痛在24~48h 内呈持续性或持续性阵发加重。患儿可因腹痛而辗转不安,或因疼痛剧烈而呈前倾弯腰或屈腿坐卧,以此体位来减轻腹痛。患儿很少主诉背痛或束腰样痛,进食后腹痛加重。早期常出现腹胀及腹膜刺激征,有时可因腹胀等临床表现而误诊为肠梗阻。(2)恶心呕吐:患儿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开始阶段恶心、呕吐较为频繁,往往需要住院输液治疗,以后逐渐减少。呕吐物常为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不能缓解。进食会使腹痛和呕吐加重。(3)消化道出血:轻症仅见呕吐物或胃肠减压液为咖啡色或大便潜血阳性,严重时可发生呕吐鲜血或便血。(4)腹泻: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使消化功能失调,有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腹泻,主要是排泄大量不消化的食物。另外重症胰腺炎时病人因腹腔可有大量的酶性渗出液,刺激胃肠道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造成腹泻。(5)发热:急性胰腺炎患儿常有发热,早期就可体温升高,但无继发感染时体温一般在38.5℃左右。急性水肿型胰腺炎通常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较好。2.腹部体征(1)压痛:胰腺炎病人的腹部体征主要以腹部压痛为主,压痛常表现在上腹部或全腹。当疾病的早期或者病情较轻时,腹部压痛局限,常以上腹偏左为主,但因胰腺的病变部位不同,压痛可表现在上腹偏右(胰头),上腹正中(胰体),或左上腹(胰体尾部)。腹腔内有渗出液时,全腹压痛。此外,胰腺炎患儿也可有腰背部压痛,或者叩击痛。(2)腹膜刺激征:腹膜刺激征的轻重和腹肌紧张的程度与病变的轻重基本上相一致。含有胰酶的血性渗出液刺激腹膜是引起强烈腹膜刺激征的主要原因。水肿型胰腺炎的病人,腹腔渗出液常不明显,或者渗出较少,一般不引起腹膜刺激征。如果腹腔渗出液的量不大,或者渗出液仅仅积聚在胰腺的周围,即小网膜囊内,腹膜刺激征可以仅表现在上腹部。(3)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由于腹腔内大量渗出液对肠管的直接刺激,或者由于胰腺周围炎症对腹腔神经的刺激间接地影响肠管的蠕动,一般早期常表现为肠鸣音减弱,当病情不断发展时可表现为肠鸣音消失。(4)移动性浊音:胰腺位于腹膜后,渗出可侵犯双侧的肾被膜(肾周围脂肪囊)及两侧结肠沟,也可向小网膜囊侵犯,并引起小网膜囊积液,这时没有移动性浊音。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可引起腹腔内广泛积液,腹腔内渗出液增加,可有移动性浊音。(5)上腹部饱满或包块:胰腺炎可引起小网膜囊积液、上腹部脏器的炎症反应及横结肠扩张等变化,此时可触及上腹部有包块。(6)皮肤结节和瘀斑:①皮下结节性红斑:分布于四肢、背部、臀部,直径约2cm,是脂肪坏死钙化所致,出现在疾病的后期,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特征。②皮肤瘀斑:脐周皮肤出现蓝色瘀斑,称Cullen 征;两侧或左侧腰部出现蓝-绿-棕色瘀斑,称Grey Turner 征,这种瘀斑是血液或激活的蛋白酶穿过腹膜、筋膜、肌肉进入皮下所致,出现较晚,是坏死性胰腺炎的特征。除脐周及侧腹壁皮肤紫斑外,也可有四肢皮肤损害,呈紫斑、水疱、坏死,皮肤损害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3.胰外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1)呼吸系统:急性胰腺炎时常并发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严重者有黏膜和甲床发绀。(2)循环系统: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3)肾功能损害:在补液充分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少尿或无尿的现象,是肾功能损害的表现。(4)胰性脑病: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异常、嗜睡、谵妄、胡言乱语,严重时有昏迷、神志不清等现象,可能是胰性脑病的表现。(5)糜烂性胃炎:伴有低氧血症时可削弱胃黏膜屏障,氢离子反弥散可致胃黏膜糜烂出血。(6)黄疸:黄疸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胆道系梗阻时,可能是肝脏发生中毒性损害所致。双眼球结膜或全身的皮肤黄染,但程度可有不同。(7)其他:皮下广泛出血点或片状瘀斑,尤其好发于浅表的注射针穿刺部位,或者四肢的挤压部位(如测量血压时血压带压迫部位)或消化道出血,可能为DIC。4.分型 各型主要表现:(1)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呈持续性,并常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与胃、十二指肠分泌液。较重者伴有腹胀,上腹压痛(脐上偏左或偏右)为腹部惟一体征,有些患儿伴局部肌紧张。(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全身症状危重,开始烦躁不安,继之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自觉腹痛剧烈,与腹痛体征不一致,脐周及脐上压痛及腹膜刺激征。个别患儿脐部或腰部皮肤出现青紫块,前者称为Cullen 征,后者为Grey Turner 征,为外溢胰液穿透腹部、腰部肌肉,分解皮下脂肪,引起毛细血管出血所致。
1.非手术治疗 为主要治疗措施,内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胰液分泌和使胰腺休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停止胰腺的自身消化,即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应用酶的抑制剂等减少胰腺酶的分泌。此外,防止继发感染、缓解疼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主要脏器功能也极为重要。轻者用镇静、止痛(忌用吗啡)及解痉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哌替啶、氯丙嗪(冬眠灵)等。也可用针刺疗法止痛,中医中药清利湿热,理气止痛。对病情严重,有腹胀、腹膜炎及休克体征者则须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持续用静脉营养维持热量的供给,并用大量维生素B、C 及抗生素,由于致病菌不易确定,需选用胰液中排泄浓度较高的药物如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血钙偏低者应输入10%葡萄糖酸钙,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尤应注意。患儿如有血糖升高,注射葡萄糖时需加入适量的胰岛素及氯化钾。一般可在3~4 天内逐渐恢复胃肠蠕动。患儿腹部已不胀并能自肛门排气及有食欲时,则可开始少量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佐以蛋白质,应较长时间限制脂肪。2.胰外器官损害的治疗(1)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以对症治疗为主。有少量的心包积液可不处理,如心包积液影响心脏功能可在B 超引导下穿刺。(2)胸部并发症的治疗:①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在急性胰腺炎时多发生于左侧,积液常为血性,积液内淀粉酶、蛋白质、乳酸脱氢酶和糖的含量均高于血液;积液中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如果2 周之内积液量不多,不用处理。如积液量较多,并有临床症状应穿刺或手术引流。长期胸腔积液,可有胸膜肥厚和胸膜粘连,如果不影响呼吸也可不处理。②肺不张:小范围肺不张随胰腺炎的好转可以恢复。严重肺不张需要人工呼吸机治疗。③呼吸功能不全:早期有低氧血症而临床肺部症状不明显,经吸氧治疗后,低氧血症在1 周后可以好转。如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肺部X 线检查又有阳性表现,如肺浸润、肺不张、肺水肿等,治疗应用人工呼吸机。(3)肾脏损害的治疗:急性胰腺炎时肾脏损害的程度可由轻度肾小管或肾小球功能异常至致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可见氮质血症、肾小管性蛋白尿。这种肾小管障碍常属可逆性病变,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如病情加重可发生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法主要是早期要补充血容量,适当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必要时进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4)肝功能损害的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常合并有肝脏功能的损害,如果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预后比肺功能衰竭要差得多,肝脏损害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黄疸,急性胰腺炎早期可因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水肿和酶性物质的作用而有轻度的胆红素升高,3~7 天即可恢复正常。如黄疸逐渐加重,常是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表现。目前对肝功能损害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一般都以保肝治疗为主。(5)胰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对胰性脑病的治疗首先是治疗急性胰腺炎;此外可应用神经营养和保护药物(胞磷胆碱)以促中枢神经代谢。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巴比妥类药物)以减轻临床症状。3.手术治疗 在成人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许多专家学者强调要晚期手术,但国内儿科较多主张一旦确诊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即应作手术治疗。因小儿机体代偿能力有限,早期病变相对局限,全身中毒症状轻,对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手术方式有腹腔灌洗引流术、坏死组织清除术等。(1)手术指征:①诊断不明确,特别与外科急腹症(如肠梗阻和胃穿孔等)鉴别有困难者,需剖腹探查,应尽早手术。②有腹腔内渗出和肠麻痹,内科治疗无好转,可作腹膜后或腹腔引流;非手术治疗无效,高热持续不退,精神不好、腹胀、腹肌紧张、压痛不减轻或确诊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者,须手术探查,同时腹腔引流。③并发局限脓肿及巨大胰腺假性囊肿者,须行切开引流、或与消化道行内引流术。④黄疸加深,合并胆总管结石梗阻和胆道化脓性感染者。(2)手术原则:清除坏死的胰腺及其周围被胰酶消化的组织,应争取早期手术,清除对组织的消化及中毒,因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打击,解剖清楚切除坏死组织容易,但也有其缺点,因出血坏死是继续进行的,如晚期又发生胰腺坏死需再次手术。
预后:急性胰腺炎一般经过非手术疗法约3~7 天后,症状消失,逐渐痊愈。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病情严重,可因休克死亡,急性期缓解后恢复期病程较长,亦可形成局限性脓肿,并可后遗假性胰腺囊肿等。预后不良的指标包括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高糖血症、低钙血症、低球蛋白血症。用于评估成人胰腺炎严重性的体系通常不适用于儿科病人。预防:积极预防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如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胆道蛔虫、病毒感染、败血症、支原体肺炎等疾病;防治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防止过度喂养和营养不良;防治酒精中毒、外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