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为小螺菌,又称鼠咬热螺旋体。本菌革兰染色阴性。茵体长约1.5~6μm,宽约0.2~0.5μm。外形较僵直。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菌体有螺旋2~5个,运动迅速而不规则。镀银染色在顶端可见鞭毛。人工培养不能生长,但动物接种可以繁殖。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1~4周。被鼠咬伤的损害如无继发感染常于数日内暂时愈合。在潜伏期过后,已近愈合的原咬伤部位又出现肿痛,呈紫色,有水疱形成或组织坏死,也可形成下疳样硬结性溃疡,其上覆以黑色痂皮,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与此同时,患者突发寒战、发热、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可升至39.5~40℃。约有半数患者在四肢、躯干或面部出现暗红色斑丘疹。严重的病例还可出现谵妄、项强、昏迷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3~6d后迅速下降,此时患者的全身症状消失,皮疹也随之消退。经过3~7d的间歇期,体温再度上升,上述症状与体征又重复出现,如此反复,呈回归热型间歇发作。多数患者经4~8周反复发作后可以自愈,少数患者病程可达1年以上。
在治疗方面,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成人每天120万u,分两次肌内注射,连续用药7~10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每日2g,分4次口服,连服7~10d。咬伤部位予以对症处理,防止继发感染。
灭鼠并避免被鼠类或其它啮齿类动物咬伤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旦被鼠咬伤,应迅速用硝酸银烧灼咬伤处,可能阻止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