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BV)过去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1955年Gardner和Dukes首先从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中分离出阴道嗜血杆菌,因而称此病为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到80年代人们发现此菌和其它嗜血杆菌不同,定名为阴道加特纳菌,改称此病为加特纳菌性阴道炎。1983年在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上选定了最为简明的名称――细菌性阴道病,理由是其病原体不仅是阴道加特纳菌,而且还有其它厌氧菌;另外此病炎症不明显,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稀少,称为阴道病比阴道炎更为恰当。
本病常见,国内最早关于此病的调查为1990年,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在南京地区发现其患病率在成年健康妇女中为18.92%,在性罪错妇女中为36.73%,在妇科门诊有阴道异常分泌物的患者中为43.33%。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加特纳菌、厌氧菌如类杆菌、胨链球菌、Mobiluncus菌及人型支原体等增多,比正常增加100~1000倍。由于厌氧菌的过度生长,抑制了正常能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能杀灭细菌的过氧化氢减少后,厌氧菌更能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乳酸杆菌减少,其所产生的乳酸也减少,影响阴道pH值的降低。厌氧菌可产生大量胺类(如尸胺、腐胺)和其它盐类(如琥珀酸盐),造成阴道分泌物化学成分的改变,可发生特殊气味和pH值升高。目前对于阴道中微生物改变的原因仍未十分了解,虽然本病与多性伴有关,但是否由性传播所致仍不清楚,所以有人将本病归类为内源性疾病。

患者突出的症状是鱼腥气味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大量胺类挥发的气味。特别是新患者,坐了一会儿,站起走路,发觉有此气味,影响社交,造成精神负担。性交时碱性前列腺液引起胺类挥发,臭味加重。
体检时,见阴道口分泌物流出,用窥器发现阴道壁炎症不明显,有均匀一致的白色分泌物。测定分泌物的pH值,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试纸条接触阴道壁,或用不沾盐水的棉拭子涂取分泌物点在试纸上。pH常>4.5。另外取分泌物加一滴10%氢氧化钾溶液,可闻到胺味(胺试验)。
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可见乳酸杆菌减少,而其它细菌增加。用放大1000倍显微镜观察3~5个视野,计算每视野乳酸杆菌和加特纳菌等的平均数,可诊断本病。
另外,检测细菌代谢产物,正常成年妇女阴道中有机酸主要为乳酸,患BV时会出现琥珀酸,采用气液相分析仪检测阴道液,以琥珀酸/乳酸>0.4作为诊断BV的临界值,与临床诊断比较,其敏感性达56%~89%,特异性达80%~96%,但需有气相检测仪器,因此临床上采用不多。
口服甲硝唑最为有效。有两种方案:1次口服2g;或500mg,每日2次,共7d。后者疗效可提高10%以上。约有30%患者复发,再用甲硝唑治疗仍有效。甲硝唑对妊娠早期有致畸的可能,故妊娠时禁用。此药有胃肠反应、头痛、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应注意查血。服药期间及服药后3d禁酒,因此药能使人对酒过敏而不能耐受。
氯洁霉素适用于孕妇,用法为300mg,每日2次,疗程7d;或氨苄西林500mg,每日4次,共7d,但疗效不如甲硝唑。口服四环素、红霉素无效。
局部用2%氯洁霉素霜5g,每晚1次,睡前置人阴道,共7d;或每日2次,共5d。定期用50mL醋加到1000mL温开水中冲洗可缓解症状。
对男性性伴的治疗不一定能防止复发。另外,对无症状的BV可以不治疗。阴道中细菌过度生长能引起其它的泌尿生殖道疾病发生盆腔炎,如衣原体、淋球菌性盆腔炎,以及继发盆腔脓肿。BV能引起产后子宫内膜炎,BV患者不应作有关外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
BV和早产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在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工作中,如同对妊娠妇女应注意避免吸烟、饮酒和滥用各种药物一样,也应注意诊治BV,以利于母婴健康。对患有BV的妇女行流产术的同时给予甲硝唑治疗可减少术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