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

遗传性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缺乏是最为罕见的遗传性出血病之一。从20 世纪50 年代首例报道以来,通过对凝血酶原活性和抗原的检测,可以将凝血酶原缺乏分成两类:①低凝血酶原血症(Ⅰ型缺乏),以抗原和活性同时降低为特点;②异常凝血酶原血症(Ⅱ型缺乏),特点是抗原水平正常或正常低限,凝血酶原活性减低。迄今,还没有凝血酶原水平完全测不到的病例报道,这与凝血酶原基因剔除的小鼠无法存活的动物实验结果相吻合。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是因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分子结构异常引起,其中包括凝血酶原含量和凝血活性水平减少,严重者常见于纯合子患者,偶有少数病例,同时伴有轻型因子Ⅶ缺乏症。

纯合型或复合杂合型的凝血酶原缺乏的患者相应于凝血酶产生障碍的严重程度,可以出现轻度到严重的出血。杂合子多数不表现出血症状,偶尔有轻微的临床出血表现。在绝大多数患者中,出血多发生在创伤之后,黏膜出血最为常见,而关节出血有时也可以发生。凝血酶原缺乏患者中最常出现的严重出血症状是关节出血和肌肉血肿,虽然在血浆中仍然可以检测到凝血酶原,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仍然可能因为出血而造成肌肉萎缩。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胃肠道出血或颅内出血。有部分患儿可能发生致命性的脐带出血。虽然在凝血酶原缺乏患者中常见鼻出血和月经过多,但是,多数并不严重。尚没有产后大出血的病例报道,在没有进行预防性替代治疗的患者中进行包括拔牙或包皮环切在内的手术常可导致大出血的发生。
对于轻微的出血,可予以输注血浆治疗,而对于较严重的出血则需要用浓缩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治疗。在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时应该用较低的剂量以避免血栓形成。对大多数病例而言,将凝血酶原升至正常水平的10%~20%就能够满足止血的需要。维生素K 治疗对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没有效果。
预防:建立遗传咨询,严格婚前检查,加强产前诊断,减少患儿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