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袋纤毛虫病(balantidiasis coli)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coli)寄生在人体结肠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原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慢性迁延性病人则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或周期性腹泻。目前我国已有22 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本病存在。
小袋纤毛虫病(balantidiasis coli)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coli)寄生在人体结肠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原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慢性迁延性病人则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或周期性腹泻。目前我国已有22 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本病存在。
结肠小袋纤毛虫首先由Malmsten 于1857 年在2 例急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发现,随后Leu Kart 在1861 年在猪大肠中同样发现本虫。1862 年,Stein 将其归入小袋属并命名为结肠小袋纤毛虫,其分类学地位为原生动物亚界,纤毛门,动基裂纲,前庭亚纲,毛口目,毛口亚目,小袋属,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1.形态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目前发现惟一寄生于人体的纤毛虫,也是寄生在人体中最大的一种原虫。其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基本形态。
(1)滋养体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淡灰略带绿色,大小约(30~200)μm×(25~120)μm。腹面略扁平,背面隆起。虫体表面有嵴状隆起和沟状凹陷,自前方伸向后端。嵴状隆起表面有皱褶,沟状凹陷即位于两嵴之间。体表纤毛均从小沟伸向体外,纤毛摆动可使虫体前后运动。虫体表面有表膜覆盖,下方为透明的外质,内侧为内质。虫体前端略尖,其腹面有一个由表膜内陷形成的食物泡,食物在泡内消化,残余物质通过虫体后端小而不明显的三角形胞肛排出体外。滋养体有电子致密小体。胞质中还有两个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可调节渗透压。胞质中还含有多糖颗粒、食物泡等。线粒体分布在虫体外周。
(2)包囊圆形或卵圆形,大小约40~60μm。囊壁厚而透明,淡黄色或浅绿色。新鲜包囊内可见活动的滋养体。包囊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下可活2 星期至2 个月,在直射阳光下经3h 后才死亡;对于化学药物的抵抗力也较强,在10%甲醛溶液中能活4h。
2.生活史 包囊为本虫的感染阶段。人因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包囊在消化道受消化液作用,虫体脱囊而出转变为滋养体。滋养体落入大肠,以肠内食物残渣、肠壁细胞和细菌为食料。滋养体在肠道内主要以横二分裂法繁殖,也可以芽生殖法繁殖。部分滋养体受粪便成形的失水影响,虫体变圆分泌囊壁包绕虫体,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猪肠腔内滋养体可大量成囊,但人肠腔内则很少成囊。此外,虫体在成囊时核不分裂,故在消化道脱囊时,一个包囊只能产生一个滋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