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nana(V,Siebold,1852)Blanchard,1891]又称短膜壳绦虫,属膜壳科、膜壳属。Dujardin(1845)在鼠肠内首次检得该虫,不久Bilharz(1851)在埃及解剖一小孩尸体时第一次报告人体感染病例。Crassi(1887),CrassiandRovelli(1892)以虫卵直接感染鼠类获得各期发育的虫体,证明本虫发育无需中间宿主。直至Bacigalupo(192,1931,1932)在阿根廷进行一乐趣昆虫感染实试验后,始证实本虫亦可通过昆虫(鼠蚤和面粉甲虫)作为中间宿主。该虫寄生于人或鼠类的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形态:
1、成虫
该虫为小型绦虫,大小为5―8mm×0.5―1mm。平均长度为20mm极少超过40mm。头节呈球形,直径0.13―0.4mm。具有4个吸盘和一个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一个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颈节细长,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最多者可达1000个节片。所有节片均宽大于长并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孕节最大,各节片生殖孔都位于虫体同一侧。成节有3个较大的椭圆型睾丸。作横线排列,贮精囊较发达,在阴茎囊内的部分称内贮精囊,在阴茎囊外的部分称外贮精囊。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卵黄腺球形。在卵巢后方的腹面,孕节子宫呈袋状,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
2、虫卵
椭圆形或圆形,约48―60μm×36―48μm。无色透明,卵壳很薄,胚膜较厚。胚膜两端略凸起并由该处各发出4―8根丝状物,亦称极丝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