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颅脑损伤病人合并有全身多发性损伤或长骨骨折时,脂肪颗粒可以游离人血成为脂肪栓子,造成体内多个器官的脂肪栓塞,其中大部分脂肪栓停留在肺部,引起肺脂栓,但颗粒通过肺-支气管前毛细血管交通支或经右心房未闭的卵圆孔进入体循环,而致脑、肾、心、肝等重要脏器发生脂肪栓塞。
在颅脑外伤伴长骨骨折的伤员,伤后1~2天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数天后意识障碍又加重,伴以偏瘫、抽搐、失语、高热。全身可有心率快,血压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心肺症状,可有颈、肩、胸前、腹壁等处出现皮下淤血点。眼底可见视网膜出血点及血管内脂肪栓子。由于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病人常有癫痫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但局限性神经缺损体征并不多见,根据血管受累的部位和程度而异。轻型病例可以只有几天暂时性抑制,头疼、嗜睡,嗣后多能完全恢复,这种一过性意识变化,常常归因于脑损伤的反应而未加注意。重型者脑脂肪栓塞严重,发病急骤,病人于伤后数小时即可由清醒转为昏迷,呼吸窘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静脉压升高,咯血性痰。若无及时合理的治疗,患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外伤后脑脂肪栓塞的治疗必须针对延及全身的脂肪栓塞病变,尤其是对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的处理,应尽早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以控制肺、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首先是给予足够的氧吸入,浓度保持在40%~45%,迅速提高动脉血氧张力,并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动脉血氧张力低于60mmHg(8.0kPa)时则应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给氧,并采用呼气终末正压呼吸,出气管管口维持正压10cmH2O(0.98kPa)以增加肺泡-动脉氧梯度。与此同时,应妥善固定骨折以防脂肪栓子再进入静脉血流,必要时可使用止血带。如果伴有失血性休克则应补足血容量。其次是给予大剂量激素治疗,以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减少渗出,防止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有助于控制肺水肿和脑水肿的发展。一般首次剂量为甲基泼尼松龙125mg静脉滴入,继而每6小时80mg静滴持续3天;或用氢化可的松500~1000mg/d,共2天,第3天用300~500mg。另外,必要的脱水、利尿、抗癫痫、降温、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以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末梢循环,亦不可忽视,但后者不宜连续使用,以免影响凝血机制,必要时须监测血小板比值,以防发生出血倾向。以往曾经使用过的酒精或肝素治疗脂肪栓塞的方法,因效果欠佳并存有一定危险性,现已少用。
预后:栓塞严重者意识障碍加重,深昏迷,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患者伤后应妥善固定骨折以防脂肪栓子进入静脉血流而引起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