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种罕见遗传病,其遗传模式是表达多变的常染色体显性特征。Vandersteen等认为本病是一种原发性角化病,其基本异常起源于表皮,并证实在角化过程皮损中,角质小体在数量上是减少的。
表现不一,因人而异。其特征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性和角化过度性斑片,形态奇特。损害有两种:一种为起于正常皮肤或在红斑基础上的散在、持久性红棕色角化过度性斑片,常呈图案形、逗点形、环形或多环形;另一种为边缘清晰的红斑,散乱分布,大小、数量和位置变化迅速,可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部分持久不变,逐渐形成角化过度斑片。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四肢伸侧、臀部、腋下、腹股沟和面部,有时掌跖部有角化,而头发、甲和粘膜部很少受累。
约30%的病人在出生时就患病,其他多数在出生后不久至3岁内发病,偶有较晚者,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某些改善,尤其在女性绝经期后,但在妊娠期往往加重,皮损也可由于暴露于热、冷、风后或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一部分病人在夏季可部分或完全缓解。本病终生不愈,但不影响一般健康。
本病无特效疗法。口服异维A酸能修复减少的角质小体和消除角化过度及游走的红斑,但停药后可复发;外用皮质类固醇可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