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局部因素
(1)引起腕管容积减小的因素: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脱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纤维瘤、腱鞘囊肿、腕管内肌肉位置异常(指浅屈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非特异性滑膜炎、血肿。
2.全身性因素
(1)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风等。
(2)改变体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低下。
3.姿势因素用腕过度劳动者,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扶拐杖走路的残疾人,手指及腕关节反复屈伸。Gellman等人对77例截瘫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8例(占49%)患有腕管综合征。但需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患腕管综合征的患者病因不清楚。
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正中神经所支配的拇、食、中指疼痛和麻木感,常以中指明显,常在夜间或清晨出现,有的患者有夜间发作或加剧,影响睡眠,所以夜间痛是本病的一大特点,原因是夜间静脉回流差,神经血供差,神经缺血缺氧引起。疼痛虽可放射到前臂、上臂甚至肩部,但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烧灼感只限于腕部以下的正中神经分布区。
于疼痛发生后数周或数月,患者可出现运动障碍,主要是拇指无力或动作不灵活,病程较长的病例常有大鱼际萎缩。个别患者晚期可有手指发凉、发绀、皮肤发亮、指甲增厚脱落、局部出现水泡或溃疡,以及少汗或多汗等自主神经营养改变。
1.感觉检查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中心环节,简单易行的是两点间距离辨别检查。这是一种神经支配密度试验,可检测出周围感受器区的神经支配,对早期轻度的神经卡压诊断价值很小,对严重或慢性腕管综合征很有帮助。
2.肌力检查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肌力减弱是神经卡压的晚期表现。
3.神经激惹试验
(1)屈腕试验(Phalen征):令患者腕自然下垂、掌屈、肘关节伸直,持续1min后引起神经支配区麻木即为阳性。阳性率约为71%。
(2)腕部叩击试验(Tinel征):用指叩打患者腕部屈面或腕横韧带时,在其桡侧的某个手指出现麻木即为阳性。阳性率约94%。
(3)止血带试验:在患者患侧上臂缚一血压计的气囊,然后充气,加压至收缩压以上,若在1min内出现桡侧的某手指麻木或疼痛为阳性。阳性率约为70%。
1.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多数患者有效果。另外,可采用腕管内皮质类固醇激素封闭治疗。通常用曲安奈德(曲安西龙、确炎舒松A)0.5g加2%利多卡因1ml局部封闭,每周1次,用3~4周。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必然好。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2.手术治疗对症状严重、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者应及早手术治疗。通常行腕横韧带切开腕管减压术。手术切口一般采用小鱼际桡侧缘凸向尺侧的弧形切口,并向腕上延长,这样可以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将掌长肌腱及桡侧腕屈肌肌腱分别向两侧牵开后即可暴露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沿正中神经的尺侧由近及远切开腕横韧带,以免损伤正中神经回返支,因为有约23%的人正中神经回返支穿过腕横韧带至大鱼际肌。切开腕横韧带后,探查腕管内的情况,如正中神经与周围的肌腱滑囊粘连,则小心松解,如腕管内有新生物则手术摘除。腕横韧带切开后不需重建,止血彻底后缝合伤口。术后短臂石膏固定手于伸腕位7~9天,以免屈肌腱疝出,然后去掉石膏开始主动活动。
有人建议腕管切开后再在显微镜下行正中神经束组间松解术。但神经束组间分离可引起神经纤维撕断,术后神经内部或周围大量瘢痕形成,并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还有人研究发现,单纯腕管切开和腕管切开加神经内松解两者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因而神经内松解无多大意义,现很少应用。
关节镜腕管切开减压术:这一新技术近年来才开始应用,应用关节镜进行腕管切开减压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受到患者的欢迎。有人做过调查,其疗效和手术腕横韧带切开无明显不同,但关节镜腕管切开减压有正中神经或掌浅弓切断、血肿、腕部尺神经刺激等并发症,应注意避免。
预后: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预防: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