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蚊属于双翅目、蚊科,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我国蚊类已发现的有17属350种以上,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重要的传病蚊种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
1、形态蚊是小型昆虫,成蚊体长约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头、胸、腹3部分。
(1)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触角分15节:第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各鞭节具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寻觅吸学对象时其重要作用。蚊的下颚须又称触须,1对。两性按蚊的触须均与喙等长,雌蚊的触须末端膨大;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甚短,短于喙之一半;库蚊的雄蚊触须长与喙,伊蚊的雌蚊触须与喙等长。蚊的口器常称为喙,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嘴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嘴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发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吸取液体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2)胸部:分前胸、中胸后胸。每胸节个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的特征;中胸、后胸个有气门1对。中胸特点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叶状,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无弧形。蚊窄长,膜质。翅脉简单,上有鳞片覆盖。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燧。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文,是按蚊分类的重要依据。蚊虫细长,自前而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重要分类特征。
(3)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察见。第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雌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2、内部结构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等系统。其中,与流行病学有关的主要为消化和生殖系统。(1)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胸内有1对唾腺,各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人舌内。唾腺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包括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集的抗学激素破坏系如的红细胞的溶血素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等。(2)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圆远段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段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有卵巢1对。两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的膨大部称壶腹。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1、吸血习性蚊虫选择吸血对象因蚊种而异。即使是同一蚊种,其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如微小按蚊在海南岛主要吸人血,而在长江六月则偏吸牛血。蚊的嗜血性对疾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偏嗜人血的蚊,传播人体疾病的机会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动物的血,故能传播人兽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黄热病。蚊吸血习性是判断蚊与疾病关系的一项内容。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才能产卵繁殖后代。
2、生殖营养周期和生理龄期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周期分三个阶段:(1)寻找宿主吸血;(2)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3)寻找孳生地产卵。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称为生殖营养协调,通常约为2天。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蚊一生中经理生殖营养周期一半3-7次,产卵总数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雌蚊经历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是蚊虫存活时间的一个度量指标,称为生理龄期。蚊虫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六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生理龄期的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生理龄期上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3、栖息习性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室外多栖于草丛、洞穴、数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农作物中。栖性大致分为三类型:(1)家栖型: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2)半家栖息型: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3)野栖型:吸血后稍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息性也会改变。如微小按蚊是工人的家栖型最典型的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4、季节消长和越冬蚊的季节长与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气侯南北悬殊,各蚊种季节消长亦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蚊种,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蚊种,也因蚊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作物及耕作制度的影响,而又不同的季节消长情况。如中华按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每年3月初出现第一代幼虫,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达高峰,9月以后下降,但中华按蚊在台湾省每年4月至9月间有两个高峰。媒介蚊虫的季节消长与疾病流行季节有关。越冬是蚊对冬季气侯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收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大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伊蚊大多以卵越冬,如白纹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骚扰阿蚊的幼虫也能越冬。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温度达10℃以上,蚊虫无越冬现象。越冬机制复杂,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种的遗传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防制原则:防制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物理防制、化学防制寄生物防制等。下列措施是蚊虫防制的主要手段。
1、孳生地处理改变孳生环境,消除或减少孳生场所。对稻田型孳生地的处理,建议采用间歇灌溉、铲除岸边杂草和稻田养鱼;对污水型孳生地处理,可通过疏通下水道、污水沟、改阳沟为暗沟并封闭、污水井家盖、填平污水池等方法达到减少蚊幼虫孳生的目的。对容器型孳生地则需采用搞好环境卫生,平洼填坑、堵塞树洞、处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楚废弃器皿、加强轮胎堆放的管理等措施。
2、灭蚊幼虫包括化学及生物手段。常用化学杀幼剂有双硫磷、倍硫磷、毒死蜱、杀螟松和辛硫磷等,是杀灭蚊幼虫的主要药物。生物手段包括放养食蚊鱼类和施放生物杀虫剂。例如在水沟、水池、河溪放养柳条鱼,在荷花缸、太平缸及宾馆公园内的小型水池放养观赏鱼类,在稻田内放养鲤鱼以及在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常用的生物杀虫剂主要为Bti-14及Bs制剂,效果较好,用Bti-14和Bs-10按1:2配比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3、灭成蚊(1)室内速杀:通常采用化学药物复合配合剂,用喷雾器、气雾罐等器械喷洒室内或蚊虫栖息场所。(2)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多用于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家栖蚊类有明显效果。常用的滞留喷洒杀虫剂有DDT、马拉硫磷、甲嘧硫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等。可湿性粉剂配制的水悬剂适于喷洒吸水性强的泥墙、砖墙,乳剂适用于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墙面。(3)室外灭蚊:一般用于某些蚊媒病,如登革热或乙型脑炎流行时,进行区域性或病家室内外及其周围处理。在居民点一般用辛硫磷及马拉硫磷合剂;在村庄周围可用马拉硫磷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