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型淋巴瘤常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发生,故通常两者往往并存。常有浅表淋巴结及脾肿大,同时出现骨髓和外周血变化。肿瘤常限于某一个部位,少数病例可扩散至全身。特异性皮损多表现为红皮病。通常预后较好,可存活5年以上。
根据临床分期和病人全身情况而定。
一、化学治疗
慢淋细胞绝大多数处於休止期(Go期),很少细胞处于增值周期,因此以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为佳。一般1期病人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2及3期病人应予化疗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剂量6―10mg/d口服。1―2周后减量至2―6mg/d。美洲检查血象,调整药物剂量,以防骨髓过分抑制。一般用腰2―3周后开始显效,2―4个月时疗效较明显。维持半年可停药,复发后在用药,有效率约50%,完全缓解率约15%―25%。对3期病人用苯丁酸氮芥合并尼松(10―20mg),疗效较单用苯丁酸氮芥为好,环磷酰胺(50―100mg/d)口服,疗效与苯丁酸氮芥相似。化疗后病人大多症状减轻,淋巴结和脾缩小,白细胞数下降,但血和鬼祟中淋巴细胞比值仍高,血清γ球蛋白仍未间恢复。
二、放射治疗
目前仅用於因淋巴结肿大发生压迫症状者,或化疗后淋巴结、脾、扁桃体缩小不满意者。一般多局部放射。群深或纵隔放射,疗效不肯定,容易引起造血功能衰竭。
三、并发症治疗
由於患者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年龄较大,及易发生感染,尤其在化疗期间。严重感染常为致死原因。应积极迅速查明病因,应用抗生素治疗。如果反复或严重感染,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每日10―20g,连续3―5天。病人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紫癜,可用较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尚好,若激素效果不满意并且脾大明显,应考虑切脾手术,术后红细胞及血小板可上升,但血中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预后:病程长短不一。存活期确诊后短者1―2年,也有长达10余年者,平均为3―4年,主要死亡原因为骨髓功能衰竭引起严重贫血、出血或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