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头痛

头痛(headache)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很多疾病都可出现头痛症状,大部分无特殊意义,但反复发作或持续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例如全身感染发热性疾病往往伴有头痛。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也可头痛。烦恼和焦虑可诱发头痛,但没有精神压力也可出现头痛。遗传因素可加强这种作用,因此一些人发作频繁,程度严重。偏头痛一词逐渐被用来指这种机制的头痛,而以前只指一组特定的症状。与紧张有关的或紧张性头痛,或许是病人最常患的症候群,也是这种机制的一种头痛,在足够刺激强度下可诱发。一些病人饮用红酒,接触强光或刺激性气味后可出现头痛,经前期也可诱发头痛发作。
头痛通常是良性症状,尽管有时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脑瘤或巨细胞动脉炎。对于头痛病人,首要的任务是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是良性病程,可延迟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不能确立,MRI及CT检查是更好的选择。后颅凹肿瘤较前脑肿瘤更易单独引起头痛症状,而且,Arnold-Chiari畸形,一种引起头痛的重要病因,往往CT也不能发现。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占位性病变:脑肿瘤、颅内转移癌、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或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组胺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2.颅外病变
(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2)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4)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3)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4.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头痛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血压是否增高,心肺功能是否正常。体温有无升高,疑有颅脑疾病还应作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眼底检查,必要时测定眼压,以除外青光眼。检查头颅有无外伤、瘢痕,颈项有无强直等。
1.发病情况急性起病并有发热者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剧的头痛,持续不减,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提示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隙出血)。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神经官能症。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呕吐、缓脉、视盘水肿)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青壮年慢性头痛,但无颅内增高,常因焦急、情绪紧张而发生,多为肌收缩性头痛(或称肌紧张性头痛)。
2.头痛部位弄清头痛部位是单侧、双侧、前额或枕部、局部或弥漫、颅内或颅外,对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多在一侧。颅内病变的头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颅内深部病变的头痛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痛。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脊髓膜炎除头痛外尚有颈痛。眼源性头痛为浅在性且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鼻源性或牙源性也多为浅表性疼痛。
3.头痛的程度与性质头痛的程度一般分轻、中、重,但与病情的轻重并无平行关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的疼痛最为剧烈。脑肿瘤的痛多中度或轻度。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的头痛,往往带搏动性。有时神经功能性头痛也颇剧烈。神经痛多呈电击样痛或刺痛,肌肉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或钳夹样痛。
4.头痛发生的时间与持续时间某些头痛可发生在特定时间。如颅内占位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丛集性头痛常在夜间发生,女性偏头痛常与月经期有关,脑肿瘤的头痛多为持续性,可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
5.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咳嗽、打喷嚏、摇头、俯身可使颅内高压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颅内感染性头痛及脑肿瘤性头痛加剧。丛集性头痛在直立时可缓解。颈肌急性炎症所致的头痛可因颈部运动而加剧;慢性或职业性颈肌痉挛所致的头痛,可因活动、按摩颈肌而逐渐缓解。偏头痛应用麦角胺后可获缓解。
1.按神经科一般护理常规。注意精神护理。
2.病因治疗。
3.对症治疗
(1)偏头痛:发作时口服镇痛药乙酰水杨酸0.5g或安乃近0.5g或优散痛1片;或口服咖啡因麦角胺(每片含麦角胺lmg,咖啡因100mg)1片,如无效,可间隔1h重复1片,每日总剂量不超过6片。或口服卡马西平0.1g或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均3/d,或阿密替林,25~50mg,晚上服。预防发作可用苯噻啶,每晚0.5mg,以后每隔3~5d增加0.5mg,通常1.5~3mg/d,或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lmg,3/d,或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3/d,或赛庚啶2mg,3/d,逐渐递增至12~20mg/d,或可乐定0.015~0.03mg/d,或苯乙肼15mg,3/d。精神治疗。
(2)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者治疗与偏头痛发作类似;慢性病程者,可考虑用阿密替林等抗忧郁剂,以及生物反馈等治疗。
(3)丛集性头痛:可试用泼尼松30mg顿服,连用3d后减为5~20mg,1/d或每2d1次,服3次后停药。可考虑用组织胺脱过敏治疗。
(4)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不论颅内压高低,均因牵拉颅内痛觉敏感组织(主要是血管)所致。颅压增高者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或口服50%甘油盐水1~2ml/kg,3~4/d。颅压低者多饮水,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ml静滴,1/d。
(5)脑膜刺激性头痛: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稳定期或浆液性脑膜炎急性期,颅内压正常者。一次放出脑脊液10ml,必要时数天后重复一次。
4.中医药治疗。外感头痛,可服银翘散。内伤头痛,服六味地黄丸;肝阳头痛,用龙胆泻肝汤;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针刺治疗,取风池、昆仑、头维、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预后:不同病因预后不同,预后与原发病密切相关。
预防:主要是预防原发病,以及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防治亚健康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