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特发性癫痫综合征大多数具有单基因遗传背景。
1.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BFN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存在遗传异质性。
2.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benignrolanticepilepsyofchildhood,BRE)又称具有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benignchildhoodepilepsywithcentro-temporalspike,BECTS),属特发性部分性癫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儿童良性枕叶癫痫(benignoccipitallobusepilepsyofchildhoo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良性中央颞区癫痫的变异型。
4.儿童失神性癫痫(childhoodabsenceepilepsy)又称为密集性癫痫(pyknolepsy),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不全,占全部癫痫患者的5%~15%。
5.青少年失神性癫痫(juvenileabsenceepilepsy)与肌阵挛失神癫痫(myoclonicabsenceepilepsy),病因可能为异质性,某些病例可能为遗传性,有些可能是某种脑病的症状。
6.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myoclonicepilepsy,JME)115个JME家系基因连锁分析发现,相关基因与6号染色体短臂6p21.3紧密连锁,命名为EJM1,提示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倾向。
1.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s,BFNC)是特发性癫痫综合征,10%~14%的患儿可发展为成人癫痫。家系研究表明,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短臂。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发病,约6个月时停止发作,为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阵挛发作,可伴呼吸暂停,多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无精神发育迟滞。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多在生后3.5~12个月发病,主要表现局灶性发作。EEG检查常无特征性改变。
2.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又称具有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30%~40的患儿同胞可有相同EEG异常,约10%出现临床发作,40%的近亲有热性惊厥。
(1)18个月~13岁发病,5~10岁为发病高峰,14~15岁停止发作,男孩较多。发作常见于入睡和醒前,约70%仅在睡眠时发作,15%仅在清醒时发作,15%在清醒和睡眠时均发作。如不经治疗,10%仅发作1次,70%数月或数年发作1次,20%发作频繁,治疗后发作显著减少。
(2)典型发作表现:患儿从睡眠中醒来,一侧口部感觉异常,继之同侧口、咽和面部阵挛性抽动,常伴舌部僵硬感、言语不能、吞咽困难、流涎等,但意识清楚,发作持续1~2min。白天发作通常不泛化至全身,5岁以下儿童夜间发作常扩展到同侧肢体,偶可扩展为GTCS。神经系统查体和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EEG显示对侧中央及(或)颞区高波幅棘尖波,继之以慢活动。发作间期EEG可显示一侧或双侧中央区或中央颞区棘波发放,为典型高波幅棘波,困倦和睡眠可诱发。
3.儿童良性枕叶癫痫也称具有枕区阵发放电的儿童癫痫(childhoodepilepsywithoccipitalparoxysmaldischarg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良性中央颞区癫痫的变异型。
(1)发病年龄15个月~17岁,多于4~8岁起病,男性患儿略多,约1/3有癫痫家族史,常为良性中央颞区癫痫(BRE)。患者在清醒或熟睡时发作,入睡时最多,闪光刺激或游戏机可诱发。发作时先有视觉先兆,包括视幻觉如闪光或亮点,甚至看见蝴蝶、蜻蜓等物象;一过性视力丧失或视野中出现暗点、全盲或偏盲等,视错觉如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或视物变形症等,也可同时出现2种或2种以上的先兆,患者意识清楚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意识丧失,随后出现一侧阵挛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如自动症,也可扩展为GTCS。个别患者发作时出现语言障碍或其他感觉异常,30%的病例发作后头痛、恶心及呕吐等,应注意与偏头痛鉴别。
(2)发作期EEG可见一侧或双侧枕区棘波快速发放,发作间期为正常背景活动,一侧或双侧枕部和后颞部出现高波幅1.5~2.5Hz棘慢波或尖波发放,同步或不同步,睁眼时消失,闭眼1~20s后重复出现,过度换气或闪光刺激很少诱发,有时可见短程双侧同步棘慢波或多棘慢波弥漫性发作,偶可见颞叶棘波。30%~50%的患儿仅在入睡后EEG出现变化,疑诊本病而清醒EEG正常时,可检查睡眠EEG确诊,但某些失神发作患儿发作间期也表现类似EEG。MRI检查正常。
4.觉醒时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epilepsywithgeneralizedtonic-clonicseizureonawaking)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本病有遗传倾向,患者常有少年肌阵挛发作或失神发作史。多在10~20岁起病,占少年及成人癫痫27%~31%。90%发生于白天或夜间睡眠觉醒时,少数在睡眠松弛时发作,缺睡可诱发。EEG改变符合特发性全面性发作,对光刺激敏感。
5.儿童失神性癫痫(childhoodabsenceepilepsy)又称为密集性癫痫(pyknolepsy),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不全,占全部癫痫患者的5%~15%。患儿6~7岁起病,女孩较多。表现频繁失神发作,每天数次至数十次,青春期可发生GTCS或失神发作减轻,极少数以失神发作持续状态为惟一发作类型。EEG为双侧对称同步3次/s棘慢波综合(slowandspikewaves,SSW),背景正常,过度换气可诱发。
6.青少年失神性癫痫(juvenileabsenceepilepsy)在青春期发病,失神发作频率较低,发作时后退动作少见,常伴觉醒时GTCS或肌阵挛发作。EEG可见棘慢波频率>3次/s。患者对AEDs治疗反应极好。
7.肌阵挛失神癫痫(myoclonicabsenceepilepsy)是罕见的癫痫综合征,约占全部癫痫的0.5%~1.0%,85%的患儿是男性。被认为是特发性与症状性癫痫的中间类型,病因可能为异质性,某些病例可能为遗传性,有些可能是某种脑病的症状。
(1)起病年龄2~12岁,发病高峰7岁,25%的病例有癫痫家族史,40%的患者发病前智力不正常。特点是失神伴双侧肢体节律性抽动,发作频繁,每天数次,每次10~60s,过度换气可诱发,睡眠早期也可发生。发作时意识障碍程度不等,轻者表现与人交谈困难,重者意识丧失。肌阵挛为肩和上、下肢抽动,也有面部(下颏及口部)肌抽动,睑肌抽动少见。神经系统检查多正常,患儿常伴或病前已有智力低下,可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呼吸暂停及尿失禁。发作可持续至成年期,有时自动终止。
(2)发作间期EEG背景波正常,双侧对称同步3Hz棘慢波,突发突止。EEG异常放电1s后肌电图出现强直收缩,多导记录仪可准确记录EEG与三角肌肌电图同步异常。诊断主要根据失神与肌阵挛发作同时存在的临床特征及EEG典型3Hz棘慢波。
8.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myoclonicepilepsy,JME)也称前冲性小发作(impulsivepetitmal),肌阵挛发作(myoclonicseizures)是短暂的肌肉不随意收缩,可能代表一种痫性发作如婴儿痉挛症,或惊吓或入睡后生理反应,或独立的伴强直-阵挛发作的不自主运动。近年来对上百个JME家系调查发现,提示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倾向。
(1)多在12~15岁发病,占小儿癫痫3%,成人癫痫10%以上,无性别差异。患者可伴GTCS、肌阵挛失神或失神发作等。发作可由缺睡、疲劳、饮酒、睡醒、闪光刺激或闭眼诱发,晨起时尤易出现,表现双前臂屈肌短暂急速收缩,对称或不对称不规则无节律阵挛,可反复发生,急速收缩累及下肢导致病人跌倒,患者意识保留,可感受到肌阵挛发作。多数患者发病2~3年后出现GTCS,有时发作之初即合并GTCS,约1/3的患者有失神发作,成年期始终有出现另一类型发作的可能性。
(2)发作期EEG为同步广泛多棘慢波发放,后出现一慢波;发作间期EEG可能正常或显示3.5~6Hz多棘慢复合波。
抗癫痫药常为对某一发作类型疗效最佳,而对其他类型的发作疗效差或无效,甚至有相反的作用。如乙琥胺对失神发作疗效最佳,对其他类型发作无效。苯妥英(苯妥英钠)对强直阵挛发作有效,有报道可以诱发失神发作。临床上可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familialneonmalconvulsion,BFNC)多预后良好,发作不频繁不需治疗。
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睡前口服苯巴比妥通常可控制发作,2年后可停药,复发者应治疗至14岁。发作不频繁或仅在夜间发作不需治疗。无论治疗与否患儿最终均会停止发作。
儿童良性枕叶癫痫: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治疗有效,通常可使痫性发作完全控制。
肌阵挛失神癫痫(myoclonicabsenceepilepsy)常需联合用药,丙戊酸钠需维持较高血药浓度。部分患儿发病5年左右终止发作,有的病例发作可持续10年不能控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myoclonicepilepsy,JME):应用丙戊酸钠(丙戊酸)可使75%的患儿完全控制,对丙戊酸钠(丙戊酸)治疗反应较差,或有GTCS可加用苯妥英(苯妥英钠)或巴比妥类,氯硝西泮单药治疗可能诱发GTCS。
预后:癫痫的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病因、起病年龄、发作类型、发作频率、EEG表现、治疗时间早晚和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等。1985年我国22省市对农村癫痫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癫痫发作自然缓解2年以上者占40.4%,自然缓解5年以上占27.1%。而对癫痫患者经过合理而正规的药物治疗,发作完全控制率为50%~85%。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治疗不当。
治疗失败的原因:①发作类型判断错误因而用药不当;②发作频率估计错误因而用药剂量不够;③不正规的用药,不能维持稳态有效血浓度;④癫痫本身为难治性癫痫。目前对难治性癫痫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应用一线抗癫痫药,已达到稳态有效浓度或已达最大耐受量仍不能控制发作,每月发作1次以上,观察6个月~3年,方可确定为难治性癫痫。
预防:癫痫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癫痫不仅涉及医学领域,而且与全社会有关。预防癫痫应着眼于三个层次:一是着眼于病因,预防癫痫的发生;二是控制发作;三是减少癫痫对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1.预防癫痫病的发生遗传因素使某些儿童具有惊厥易感性,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促发下产生癫痫发作。对此,要特别强调遗传咨询的重要性,应详细地进行家系调查,了解患者双亲、同胞和近亲中是否有癫痫发作及其发作特点,对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癫痫的一些严重遗传性疾病,应进行产前诊断或新生儿期过筛检查,以决定终止妊娠或早期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癫痫应预防其明确的特殊病因,产前注意母体健康,减少感染、营养缺乏及各系统疾病,使胎儿少受不良影响。防止分娩意外,新生儿产伤是癫痫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产伤对预防癫痫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定期给孕妇作检查,实行新法接生,及时处理难产,就可以避免或减少新生儿产伤。对于婴幼儿期的高热惊厥要给予足够重视,尽量避免惊厥发作,发作时应立即用药控制。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要积极预防,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
2.控制发作主要是避免癫痫的诱发因素和进行综合性治疗,以控制癫痫的发作。统计资料表明,患者在第一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率为27%~82%,在单次发作后似乎大部分患者会复发,因此,防止癫痫症状的重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癫痫患者要及时诊断,及早治疗。治疗越早,脑损伤越小,复发越少,预后越好。要正确合理用药,及时调整剂量,注意个体治疗,疗程要长,停药过程要慢,且应坚持规律服药,必要时对所用药物进行疗效评估和血药浓度监测。切忌乱投药物,不规范用药。去除或减轻引起癫痫的原发病,如颅内占位性疾病、代谢异常、感染等,对反复发作的病例也有重要意义。
3.减少癫痫的后遗症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因而可对患者身体、精神、婚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和公众的歧视态度,患者在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幸和挫折,文体活动方面的限制等,不但可使患者产生耻辱和悲观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发育,而且会困扰患者的家庭、教师、医生和护士,甚至社会本身。所以有不少学者特别强调,癫痫社会后遗症的预防和对该病本身的预防同等重要,癫痫的后遗症既是患者机体的,又是整个社会的,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对癫痫患者给予理解和支持,尽量减少癫痫的社会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