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dibinuta(Rudolphi,1819)Blanchard,1891]又称长膜壳绦虫,属膜壳科、膜壳属由Olfters在1766年从南美洲的鼠体内首次检获,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GrassiandRovelli(1892)首先证明多种指翅目甲虫作为中间宿主。此后,NicollandMinchin(1911)在英国,Nickerson(1911)在美洲,Johoston(1913)在澳洲,Joyeux(1920)在法国以及本乡玄一(1925)在日本等地区正式各种鼠蚤、米虫等昆虫是中间宿主,该虫偶然寄生无人体,引起一缩小膜壳绦虫病。人体感染首先是由Rudolphi(1805)报告,后来Palmer(1824)又报告一个19个月大小的病例。Blanclard(1891)考证本虫时正式定名为Hymenolnpisdgminuta。
形态:成虫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较长大,大小为200-600mm×3.5-4.0mm,800-1000个节片,全部节片都是宽度大于长度头节呈球形,直径0.2-0.5mm,顶突凹人,不易伸缩,无小钩,吸盘4个,较小。生殖孔开口于链体一侧边缘的中央,大多位于同侧。成熟节片有睾丸3个偶有3个或多至4、5个者。孕节内的子宫呈袋状,边缘不整齐,充满虫卵。虫卵圆形或类圆形,黄褐色,大小为60-79m×72-86m,卵壳较厚,胚膜两端无极丝,胚膜与卵壳之间充满透明的胶状物。内含一个六构蚴。
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