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renal vascular hypertension)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各种病因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进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改善。本病可导致缺血性肾病及晚期肾脏病,与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不同。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各学者报道也不同,常见有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等。美国国立心脏研究所报道,动脉粥样硬化占63%,FMD 占39%。日本阿布功报道,动脉粥样硬化占24.5 %,FMD 占39%,大动脉炎占22%。2001 年Safian 报道,动脉粥样硬化占90%,FMD 占10 %。1986年阜外医院,对76 例手术切除的肾动脉及2 例尸检的病理分类发现,大动脉炎47 例(61.9 %),FMDl5 例(19.8 %),动脉粥样硬化仅3 例(3.9%),与当时病例选择及检查条件有关。近年对50 岁以上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行冠状动脉及肾动脉造影发现,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较大动脉炎多见。

1.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包括一级(父母)及二级直系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没有患原发性高血压者。
2.高血压发生在30 岁以前,或50 岁后突然发生高血压或抗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既往明显不同,变为顽固性高血压。
3.疗程短,一般不超过2 年,或病史较长,突然发生急进-恶性高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4.具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如冠状动脉、颈动脉、髂动脉等;或大动脉炎的表现,如脉搏、血压、血管杂音、血沉快、发热、动脉局部压痛等。
5.用ACEI 或ARB 药物后,发生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者。
6.单侧肾萎缩(狭窄>75%)或低血钾(15%~20%)或突发性肺水肿。
7.高血压幅度 收缩压>200mmHg 和(或)舒张压>120mmHg 者约占60%,以舒张压增高明显,但有少数患者血压仅轻度增高或仅收缩压增高,舒张压正常与主动脉粥样硬化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有关。
8.血管杂音 上腹部血管杂音与肾动脉或腹主动脉狭窄的程度与部位有关,肾动脉狭窄程度与血管杂音强度不呈平行关系,Cupta 等对狗实验研究表明,主动脉直径狭窄至少50%时,血流与平均压才开始下降,腹主动脉狭窄60 %,狭窄远、近端收缩压差为30mmHg,但舒张压无改变,此时才出现血管杂音,狭窄达73%血管杂音最响,若狭窄>78%,收缩压差增大,但血管杂音反而减弱或听不到。一般于脐上2~7cm 及两侧各2.5cm 范围内可闻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可能向左侧或右侧放射,两期性血管杂音的诊断意义较大,但很少见。血管杂音的检出率与病因有关,约80%大动脉炎及4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累及肾动脉,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但仅1/4 FMD 患者可闻及血管杂音,由于病变位于肾动脉中段或其分支狭窄但不闭塞,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小所致。血管杂音的强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血压升高、心率快、肠鸣音减弱、空腹、或体瘦者较易闻及血管杂音,反之有时难以听到。若怀疑本病,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复听诊有助于诊断。上腹部血管杂音并非肾动脉狭窄的特异性体征,约9%原发性高血压或50 岁以上伴有腹主动脉硬化者,有时也可闻及血管杂音。若未闻及血管杂音也不能除外肾血管性高血压,特别是FMD 往往难以闻及血管杂音。连续性血管杂音,反映动静脉瘘。大动脉炎患者常伴有颈部、背部血管杂音,左侧颈部血管杂音较右侧病理意义为大,由于右侧血管杂音有时易与静脉营营音相混淆。
9.四肢血压测定 正常人两上肢收缩压差<10mmHg,若>10mmHg,具有病理意义。动脉内直接测压时,正常人上肢与下肢血压相等。当采用固定宽度袖带(成人为12cm)测量血压,则下肢血压较上肢高20~40mmHg。由于收缩压与肢体粗细呈正比与袖带宽度呈反比所致。若下肢收缩压较上肢增高<20mmHg,则反映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有狭窄存在。
1.介入治疗 自1978 年Gruntzig 应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获得成功以来,为治疗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术后6 个月的再狭窄率达30%~40%。近年采用支架置入术后提高技术成功率,降低再狭窄率,已成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目前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患者具有介入指征者,采用支架置入法,再狭窄率较低。而FMD 患者,采用PTRA 治疗后,再狭窄率很低(5%~10%),一般不需置入支架。目前大多数学者报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00%,残余狭窄<10%,6 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11%~23%。支架置入与RVRR 的关系,术后60min,PRA 平均升高2.4~3.0 倍,以后逐渐下降,3 个月PRA 降低最明显。对缺血性肾病采用支架置入治疗有效,Dorros 等对1058 例肾血管病采用支架置入治疗,随访4 年,抗高血压药物明显减少,血清肌酐明显降低,由(150.28±97.24)μmol/L 降至(114.92±70.72)μmol/L,改善肾功能。
2.外科治疗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普遍应用,而需外科手术治疗者较少。手术目的在于缓解高血压,保护肾功能。手术方式有血管重建术、自体肾移植术及肾部分或全切除术三种。根据病变的部位、程度及肾功能情况,选择手术方案。血运重建术可保留肾脏侧支循环,维持肾功能,避免广泛解剖分离,手术相对较简单,有主-肾动脉,腹腔-肾动脉,肠系膜-肾动脉,脾-肾动脉,肝-肾动脉吻合。有人报道,约80%肾动脉重建术采用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分支。本法缺点为手术部位较深,若肾动脉细短难以吻合。自身肾移植可保留肾脏,不需人造血管,即使肾动脉短细仍可吻合,易于操作,手术成功率高,其缺点为破坏肾脏侧支循环,移植早期肾脏位置易移动,可造成动脉扭曲。若患侧肾脏重度萎缩,肾功能丧失或肾动脉分支广泛狭窄病变,对侧肾动脉正常者,可考虑肾切除术。对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或阻塞者,可采用介入与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3.药物治疗 对肾动脉介入或外科手术禁忌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则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目前讨论最多的为ACEI 及ARB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服用ACEI 或ARB,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后应监测肾功能变化,服药开始2~4 周,应密切监测血清肌酐:若肌酐无改变或升高幅度未超过50%,并能在服药后2 周内恢复正常者,可继续服用ACEI 或ARB;但血清肌酐水平超过50%,并且服药2周后未见肌酐下降,应停用此药。Vashit 等提出,服药后血清肌酐升高至少44.2μmol/L 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0%以上,应停药。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的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对ACEI 或ARB 为绝对禁忌证,有10%~20%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为可逆性,并且降压效果欠佳。
除上述外,有人提出利尿剂、β受体阻滞药有效,钙拮抗药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如氨氯地平10mg 与阿替洛尔50mg 合用有效。尽管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病变,于7 年内进展40%~60%,其中半数于2 年内进展快。若开始狭窄>75%者,约40%迅速发生肾动脉闭塞。狭窄远端慢性低灌注压,发生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若用ACEI 合并利尿剂治疗,可导致肾功能恶化。
预后:血管造影的回顾性研究表明,40%~70%的狭窄呈进行性发展。9%~15%患者于28~56 个月内病变血管完全堵塞,于此同时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及恶性高血压。狭窄血管完全堵塞的危险因素是:①最初血管造影时肾动脉狭窄>75%以上;②超声检查时肾动脉狭窄>60%以上;③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是肾动脉狭窄进展的敏感性指标。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①降血压治疗:对单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稳定者,或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禁忌证者,可单独给予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控制血压,稳定肾功能,防止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但降压治疗对肾动脉狭窄的进展影响甚微,而且20%~50%患者在ACE 抑制剂治疗后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如果同时应用利尿剂会加重这一负性反应。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ACE 抑制剂,因为ACE抑制剂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肾功能损害加重。即使是单侧肾动脉狭窄,ACE 抑制剂虽未显示肾功能损害加重的征象,亦应避免应用;②近年来泌尿外科的飞速发展,使肾动脉狭窄的预后大大改善。肾动脉的纤维肌性病性可选择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术后80%~95%患者血压下降。动脉粥样斑块所致肾动脉狭窄,如为单侧者可应用药物。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肾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自身肾脏移植术,手术成功率90%。肾切除为不宜上述术者的最后选择。
预防:预防的关键是要大力预防和积极治疗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