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筛板或其后水平的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阻塞。大多为血栓形成。可能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粥样硬化压迫有关,压迫使学流受阻,内皮损伤,血栓形成。相关的血管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远视、小视盘也是好发因素。如果阻塞部位部分不是动静脉交叉处,可能为炎症性病,如视网膜血管炎。影响血管壁、引起凝血机制和血粘增高的原因也可能有关。但多数患者并无系统性异常。
起病急骤,病程漫长、可变,但具有自限性。视力多有明显下降。眼底的特征是各象限的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视网膜内出血、水肿,视盘水肿。但出血和水肿的程度有很大变异。临床上分为非缺血型和缺血型。两者在病程和预后上有很大不同,甚至可能认为是两种疾病。鉴别的标准,以往多依赖荧光造影和眼底表现。近年有提出,功能指标(相对性船入行瞳孔障碍RAPD、中心视力、ERG-b波振幅和视野)比形态学(检眼镜所见和荧光造影)更为可靠。
1、非缺血型
无PAPD,视力≥0.05,ERG-b额波低于正常值的60%,视野损害较少。可因慢性黄斑水肿影响视力。最终视力好于0.5的占2/3,约有10%转变为缺血型。
2、缺血型
有明显的PAPD,视力≤0.05,ERG-b波低于正常值的60%,视野损害明显。荧光造影显示广泛的无灌注区。常因黄斑水肿中心视力丧失。约60%的病例出现虹膜新生血管,约45%的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在发病后7-8个月内出现。
1、非缺血型
主要是缓解黄斑水肿,以免日久造成神经节细胞的死亡,影响中心视力的恢复。可服用泼尼松1.0-1.2mg/kg・d,出现疗效、即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然后逐渐减量,服用期间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对泼尼松无反应,应在2周内停药。口服乙酰唑胺,也可能暂时地缓解黄斑水肿。应长期随访。
2、缺血型
对黄斑水肿无特效方法改善。以往推荐广泛视网膜光凝术,以防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但临床观察发现,光凝疗法常加重周边视野损失,对防治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眼压的变化。当眼压升高时,采用药物、分次的透巩膜睫毛状体光凝或辆者联合控制眼压。一旦视网膜病变平息,刺激新生血管的因素也随之消失,患者的周边视野可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