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somnipathy)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常见的主诉,成年人群中长期睡眠障碍者可多至15%。广义的睡眠障碍应该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后者包括睡眠行走、睡眠惊恐、不宁腿综合征等。本章着重讨论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以及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睡眠生理:
1.睡眠的阶段最初由Loomis(1937)和Aserinsky(1955)等通过脑电图研究确定了睡眠周期。主要分为下列阶段:
(1)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SWS)又称慢波相或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可分为下列各期:
Ⅰ期:处于倦睡状态。α波指数减少,节律变慢,逐渐形成低电位2~7Hz波。眼球可有缓慢飘移动作。此期轻刺激仍能使α波重新出现。
Ⅱ期:浅睡期。以梭波和K复合波的出现为特征。前者为短暂的低电压13~15Hz的规律性活动,每段持续0.5~1s;后者为短暂的高电压慢波,先为负相后为正相,受环境刺激时较易出现。此外,可出现颅顶波,即顶中部间歇出现的高电位尖波或慢波。
Ⅲ期:深睡期。高电位(>75μV)δ波(1~2Hz)自额、中央部扩散,占各导联20%~50%时程。
Ⅳ期:高电位δ波可多达50%以上。
(2)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相:除眼肌外全身骨骼肌进一步松弛,虽眼睑闭合,但眼球呈爆发性的快速运动,此期对环境刺激的觉醒阈值最高,又称反常相。脑电图去同步化,例如呈低电压和高频放电模式,偶见10Hz的α波爆发。
在正常中青年人的睡眠中,睡眠经历Ⅰ~Ⅳ期、约70~100min主要以Ⅲ、Ⅳ期为主的睡眠期后,身体活动的增加和EEG从Ⅳ期进入Ⅱ期往往提示第一个REM相的到来,如是为一周期。每夜睡眠大致经过4~6个周期。健康成人的REM约占整个睡眠的20%~25%;儿童较长;在老年人中则Ⅲ期和REM期均见缩短,Ⅳ期更很少出现。
2.睡眠中的生理变化与清醒状态下EEG易出现非同步化放电不同,在NREM睡眠期皮质神经元易出现同步化的放电,REM期EEG复去同步化。睡眠中的绝大多数精神活动和梦境均发生于REM期,此时受试者易被唤醒,唤醒后常可回忆梦中情景。而在Ⅲ、Ⅳ期则不易唤醒,且完全的清醒常需5min或以上。睡眠时机体生理活动发生一系列改变。对其他系统亦有影响。在SWS中,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基础代谢率、心率、血压降低,呼吸加深、变慢,瞳孔缩小,胃液分泌增加。REM时,交感神经系统占优:血压升高,心率、呼吸不均匀,瞳孔扩大,外阴充血。关于睡眠如何赋予脑部休息,尚无深入的认识,仅能从反面引证,即长期缺睡可以引致许多神经精神症状。此外,由于SWS早期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可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和记忆的储存有关。
3.年龄与睡眠的关系人的睡眠时间与年龄关系密切,新生儿每天需16~20h,儿童约10~12h,10岁时平均睡眠时间下降至9~10h,成人7~8h,80岁以后复增至9~10h。成人在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上个体差异甚大,约在4~10h之间,个别人每天睡眠仅需1~2h,主要与遗传因素、早期生活条件,尤其是身体和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睡眠障碍的临床分类:
1.国际上关于睡眠功能障碍的分类并不规范,各国诊断标准亦不统一。主要的分类又包括睡眠障碍和深眠状态两大类。
(1)睡眠障碍:
①内源性睡眠障碍:如睡眠过度,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腿动。
②外源性睡眠障碍:如不良睡眠卫生和睡眠节律紊乱(跨时区睡眠节律紊乱、工作变动综合征)。
(2)深眠状态包括非NREM、睡眠相关梦行症、REM行为障碍。
2.美国睡眠障碍中心的分类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出版的《睡眠和觉醒障碍的诊断分类》把与睡眠相关的问题分成四大类。
(1)失眠症:或称之为入睡和保持睡眠的障碍。这是最为普遍的睡眠障碍。业已确定,失眠症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都有慢性睡眠障碍和白天倦怠的主诉。
①入睡障碍性失眠,指入睡困难。
②保持睡眠障碍性失眠,以频繁的夜间易醒为特征。
③终末性失眠,指清晨早醒,而且不能再度入睡。这些类型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出现,但在环境允许睡眠的情况下出现通宵失眠者比较少见。
(2)过度嗜睡性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发作性睡病。其典型症状是:睡眠发作;猝倒;睡眠麻痹或称睡瘫;入睡前幻觉。
过度嗜睡性障碍的另一常见类型是睡眠呼吸暂停。系患者在熟睡中反复出现呼吸停顿,并突然惊醒以恢复呼吸。此类睡眠障碍的特征是患者早晨醒来感到精神不振和昏昏欲睡。亦可视其为入睡或保持睡眠的障碍。凡主诉失眠以及白天明显嗜睡的患者,有睡眠呼吸暂停存在的可能。
(3)睡眠-觉醒时间程序的障碍:包括高速飞行时引起的暂时性生理节奏紊乱和上班时间更改引起的暂时性睡眠障碍。一种较为持久的症状是睡眠相延迟综合征,即长期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入睡。具有此种症状的人,在不需要严格遵守时间程序时,如周末或假日中却能安睡。看来睡眠的起始和长度受种属特异性生物节律的影响,当这些节律不同步时,便出现睡眠障碍。
(4)深眠状态:指一些出现在慢波睡眠即大多在睡眠Ⅲ、Ⅳ期间的临床表现,但其睡眠过程本身并无异常。其中之一是梦游症,多见于儿童及成人的癔症患者。梦游常发生于睡眠Ⅲ、Ⅳ期中。即患者在夜间睡过一段时间后,会从床上坐起,甚或离床而四处走动,行为较呆板,意识恍惚,问之不答或呼之不应,走动一阵后又睡,次日不能回忆。儿童的梦游症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其他这类睡眠障碍还包括睡中惊恐、遗尿和夜间磨牙。儿童中比较普遍的夜惊约在睡眠一小时后出现,其特征是突然尖叫。成人的夜惊是梦魇,可以使人惊醒,好似感觉到胸部被什么东西压住一样。此种情况都发生在睡眠Ⅳ期中。如果梦魇不醒,常常没有梦境的回忆。遗尿亦多半出现在夜间睡眠前1/3阶段的Ⅲ、Ⅳ期中。
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应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睡眠呼吸暂停多见于肥胖、高血压和任何原因造成的上呼吸道狭窄的患者。美国的临床学家认为,对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的最有效治疗是气管造口术。治疗失眠症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安眠药,如苯丙二氮杂类和巴比妥类药。
值得注意的是,安眠类药物中有的易成瘾,有的与酒同服时有危险。长期应用会产生耐药性,需较大剂量才能入睡。此外,长期应用安眠药本身能产生睡眠障碍。故失眠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做到尽可能地合理应用安眠药物。
预后: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实验发现,持续性剥夺睡眠的动物数周后将会死亡,而不管其饲养状态如何。尽管人类被剥夺睡眠后是否死亡还不清楚,但出现一些与失眠不同的症状已被公认。
当人被剥夺睡眠60~200h时,将导致睡眠增加、疲劳、易激惹、精力难于集中,熟练的运动功能丧失,自我照顾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工作能力衰竭;睡眠被继续剥夺时,将出现频繁的短促睡眠(microsleep),各种错误不断出现,最终会出现定向力障碍、错幻觉、妄想以及意识障碍。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短暂的眼球震颤、眼球快速运动障碍、手部震颤、眼睑下垂、面部无表情、言语迟钝、错语。EEG显示α活动下降,闭眼时α波不再出现,癫痫阈值下降,或癫痫发作。血液中17-OH和儿茶酚胺浓度增加。部分人在持续睡眠剥夺后可出现精神障碍。但不全睡眠剥夺则表现不同,如某些被持续性阻断REM睡眠的个体可表现为与REM-睡眠剥夺的动物相似的活动增多、情感旺盛、性功能增加等。其机制尚不明了。
应用安眠药治疗失眠症通常有效,但睡眠障碍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状,故其预后各不相同。
预防: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2004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关注睡眠健康”。
产生睡眠问题的原因很多,如某种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情感因素、生活方式(过多饮用咖啡和茶叶)以及环境因素(噪声、拥挤或污染)等等。只要找出问题所在,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解决,从而重新建立规律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