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艾氏小杆线虫病

艾氏小杆线虫也称艾氏同小杆线虫,属小杆总科的小杆科。本虫本属营自生生活的线虫,常出现于污水及腐败的植物中,偶可浸入人体寄生在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引起艾氏小杆线虫病。本病在我国最早由冯兰洲等于1950年报道,到1996年为止全国共发现144例,其中从粪便发现虫体者125例,从尿检出虫体者19例。 成虫纤细,圆柱状,体表光滑。前端有6片等大的唇片,食管呈杆棒状,前后各有1个咽管球。尾部尖长如针状。雄虫长约为1.2mm。雌虫长约为1.55mm,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子宫内含卵4―6个。虫卵形态与钩虫卵相似,但较小。 本虫营自生生活,雌雄交配,产卵,卵孵化出杆状蚴,进食、生长、蜕皮、发育至自生生活的成虫,常生活在腐败的有机物内,也常出现于污水中。研究证明,各期虫体对人工肠液(pH8.4)有较高的耐受性;在人工胃液(pH1.4)内虫卵可存活24小时;虫体在正常人尿中存活不久,但在患肾炎、肾病或乳糜尿病人的尿中能生长发育。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通过游泳、下水捕鱼而接触污水或误饮污水,使幼虫有机会浸入人体。

艾氏小杆线虫浸入泌尿系统可引起发热、腰痛、血尿、尿频或尿痛等症状,当肾实质受累时亦可出现下肢和阴囊水肿、乳糜尿、蛋白尿或脓尿,尿液镜检有红、白细胞和管型。虫体浸入消化系统常引起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
治疗药物可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引用或接触污水及腐败的植物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