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沙眼衣原体,为我国学者汤飞凡于1955年首次分离培养成功。
1.病原体Giemsa染色为红色,始体为深蓝色,在宿主细胞胞质内形成的包涵体呈深紫色。基质中含糖原,碘染色呈棕褐色包块状,核质周围原浆区狭窄。
2.接种鸡胚卵黄囊或McCoy细胞或HeLa229细胞用来培养分离病原体。
3.有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生物变种及鼠生物变种三种,前两种对人类致病,分A~K(包括Ba,Da)及Ll~L3(包括La及L2a)共18个血清型,其中A,B,Ba及C型引起沙眼,故又称眼型沙眼衣原体,但B、Ba及C型亦有时可从泌尿生殖系标本中检出。D~K型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如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及附睾炎,亦可引起直肠炎,其中又以D,E,F及G型多见,且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H,I,J及K型可引起婴儿肺炎。L1~L3型侵袭力最强,侵犯鳞状上皮组织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结肠直肠炎。
沙眼衣原体多感染表层细胞,故鼻咽、眼、宫颈、尿道及直肠黏膜易受染致病,局部症状明显并易反复感染加重病变。多无明显全身症状。
1.成人最常见的是泌尿生殖系感染。
(1)男性患者:50%~6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约20%无明显症状,大多症状轻微,可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道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加,如不及时彻底治疗则易转为慢性。沙眼衣原体与淋球菌感染关系密切,淋球菌对沙眼衣原体感染起激活和促进作用,故两者常共同感染为混合性尿道炎,更易转为慢性。可合并附睾炎而有单侧阴囊肿痛,亦可有结肠直肠炎而有腹痛、腹泻及血便。此外可有前列腺炎而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及会阴部疼痛。亦可表现为Reiter综合征,表现为非对称性反应性多关节炎、滑膜炎、葡萄膜炎及尿道炎。
(2)女性患者:感染后果及危害更严重。约75%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可有尿道炎而有尿频、尿急及尿痛。最常见的是子宫颈炎及宫颈糜烂,多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表现为阴道黏液脓性分泌物及性交后出血,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上行发展为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可有发热、腹痛及阴道出血;可致不孕或宫外孕。妊娠期感染可损伤胚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盆腔炎,并经产道传给新生儿引起感染,其感染率高达50%~70%。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又称第四性病,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性传播疾病,主要病变累及外生殖器、腹股沟、直肠和肛门引流部位的淋巴系统,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晚期可有像皮肿或直肠狭窄。本病潜伏期多为10~14天,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1)初期(外生殖器早期损害期):生殖器部位如男性的包皮及冠状沟,或女性的子宫颈、阴道或阴唇,出现小丘疹或水泡(初疮),很快破溃形成溃疡,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单个或多个,1周后消退不留瘢痕,故病人尤其女性患者多无症状而不被察觉。
(2)中期(腹股沟横痃期):起病3~4周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可融合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的大团块,其中间有凹陷呈沟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沟槽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其表面皮肤发红并有压痛。病变多为单侧,约1/3为双侧。肿大的淋巴结继而可破溃流脓,皮肤表面形成多个瘘管,似喷水壶样亦为本病特征。经数月愈合留下凹陷性瘢痕。亦可有一侧横痃化脓穿孔,而另一侧后出现的横痃不化脓,此称为顿挫型性病淋巴肉芽肿横痃。女性外生殖器初疮部位多在阴道,其淋巴结引流至肛门直肠淋巴结和髂淋巴结,而出现直肠下段周围淋巴结炎,并可导致直肠壁脓肿及形成生殖器肛门直肠综合征,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及腰背痛等症状,并可因瘢痕形成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或肛周瘘管。病变较轻者可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及关节疼痛,可有肝、脾肿大,并可出现多形性或结节性红斑样皮肤损害。
(3)晚期(外生殖器象皮肿和直肠狭窄期):出现在起病一两年后,由于外生殖器周围淋巴结炎症及淋巴管阻塞,而出现外生殖器象皮肿,男性多在阴茎和阴囊,女性则常在大、小阴唇和阴蒂,且女性多更严重。此外,直肠及其周围的炎症、溃疡及瘘管愈合后留下的瘢痕收缩,可致直肠狭窄,肛门指诊检查可发现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此更多见于男性同性恋者。
3.沙眼及包涵体结膜炎
(1)沙眼:初期可无症状或仅感眼部干燥、发痒或异物感,待出现合并症后才有疼痛、畏光、流泪或视力下降。有如下表现:
①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眼结膜由于炎症刺激,引起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充盈、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膜上皮细胞增生及结缔组织形成,结膜下由于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而形成滤泡,临床表现为睑结膜充血、乳头增生、肿胀、增厚和表面粗糙不平,其上可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滤泡,此为沙眼活动期病变,和一般结膜炎病变相似而非沙眼特异。
②瘢痕形成:此时病变进入修复阶段,炎症逐渐消失,在上述病变的睑结膜上,有粗细不等、走行不一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细线,多数细线联结成网状,甚至形成黄白色片状瘢痕,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变扁变小或全部纤维化。睑结膜连同睑板由于纤维化瘢痕形成及收缩,而致睑板变形、缩短、睑内翻及倒睫,引起角膜病变、视力下降,此为沙眼重要且典型的病变。穹隆部因瘢痕收缩而变浅,形成眼球后粘连。
③角膜血管翳:是沙眼衣原体侵犯角膜的原发损害,是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表现之一。沙眼衣原体感染早期,除结膜病变外角膜亦受侵犯并出现病变,角膜上缘出现上皮下细胞浸润,结膜毛细血管终端出现新生血管,越过角膜缘并向角膜内生长形成血管翳,血管之间有细胞浸润,使角膜失去透明度。血管翳按其程度不同可分成:A.稀薄血管翳,角膜上的血管翳充血轻、浸润少,须借助放大镜及裂隙灯才能看见。B.血管性血管翳,角膜上血管翳侵入较多,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肉眼即可看到。C.厚血管翳,血管翳充血扩张及浸润渗出重,初起呈暗红色厚膜,多伸入角膜瞳孔处,引起明显刺激症状及视力下降,活动期病变广泛的沙眼病变。D.全角膜血管翳,血管翳占据整个角膜,角膜浸润及混浊,视力影响最大常致失明。重症血管翳不仅在角膜上皮层与前弹力层之间,可破坏前弹力层并侵入实质浅层,沙眼治愈后,留有永久性血管支及瘢痕。血管之间的散在滤泡,常因瞬目动作被粗糙的上睑结膜摩擦破溃形成角膜溃疡。
④沙眼的合并症及后遗症:
A.上睑下垂:因瘢痕形成损伤苗勒(Miller)肌丧失收缩能力所致。
B.睑内翻倒睫:是沙眼最常见的合并症,由于眼睑瘢痕挛缩牵拉使睫毛改变了正常方向而发生倒睫,可引起角膜溃疡及混浊,是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
C.角膜溃疡:可为角膜血管翳前端的新月形溃疡,患者可有明显刺激性症状,亦可为角膜血管翳之间的小圆形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常有局部充血或更明显的刺激性症状,愈合后可留下小圆刑凹陷,亦可为发生在角膜中央部的浅层溃疡,局部刺激症状较轻,但病变顽固愈合较慢,多因睑内翻倒睫损伤所致。
D.慢性泪囊炎:由于沙眼病变如瘢痕侵犯泪道系统导致泪道阻塞所致。
E.眼球后粘连,由于穹隆部瘢痕挛缩局部结膜缩短失去弹性所致。有化脓性结膜炎,如不治疗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持续数月,一般不留有后遗症,但可成为局部病原体携带者,可长达l~2年。
4.孕妇感染后约50%~70%新生儿被感染,其中10%可无症状。可有包涵体结膜炎,多在出生后5~14天出现。亦可有肺炎,发生率约30%,多发生在生后4~12周,少数在2周出现,多数为沙眼衣原体引起,表现为咳、喘和肺部
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类抗菌药物敏感。
1.泌尿生殖系感染可选用四环素或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疗程为2~3周。亦可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0.4g/d,分2次口服,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林霉素(clinda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氧氟沙星(ofloxacin)或利福平等药,上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相近似,多西环素及四环素价格低而阿奇霉素较高。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不用四环素及氧氟沙星。
2.美国CDC推荐的治疗方案治愈率达90%以上。
(1)无并发症的成人患者:用四环素0.5g/次,1次/6h,或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minocycline),0.1g/次,1次/12h,疗程7~10天。
(2)孕妇:用红霉素0.5g,1次/d,或阿莫西林或克林霉素0.5g/次,1次/8h,疗程7~10天。
(3)盆腔炎门诊治疗:头孢西丁2g加丙磺舒1g/次,或头孢曲松0.25g肌内注射加多西环素0.1g/次,2次/d,疗程10~14天。
(4)盆腔炎住院治疗
①A方案:头孢西丁2g/次,1次/6h,静脉注射,多西环素0.1g/次,1次/12h,临床症状改善后48h或出院后,继用多西环素0.1g,2次/d,疗程10~14天。
②B方案:克林霉素0.9g/次静脉注射,加庆大霉素3.5mg/kg体重,1次/8h,临床症状改善后48h或出院后,继用多西环素0.1g/次,2次/d,或克林霉素0.45g,5次/d,疗程10~14天。
(5)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多西环素0.1g,1次/12h,或红霉素0.5g/次或磺胺甲
预后:大多形成瘢痕,严重者失明。无免疫力。
预防:
1.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预防方法同其他性病。
2.沙眼的预防是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及面盆等生活用具。
3.病人个人卫生生活用具定期煮沸消毒以防再感染。
4.高危人群可定期服药如多西环素。
5.受染孕妇应及时治疗以防传给新生儿,并可减少围生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