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病毒、细菌、变态反应、自家免疫、社会环境因素等学说。从免疫角度上来看,本病患者纵隔充气造影可见胸腺增大,病理组织学发现胸腺淋巴滤泡的百分率高达71%。在末梢血,中性白细胞的游走功能亢进,中性白细胞内溶酶体酶活性亢进,出现免疫复合体,抑制性T细胞缺乏。
主要症状有:口腔黏膜的反复发作性溃疡;结节性红斑样皮疹、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针刺试验阳性等皮肤症状;反复发作性眼前房积脓性虹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外阴部溃疡。此外,往往合并有关节炎、附睾炎以及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作为该病的副症状。病程中4个主症状全部出现者为该病的完全型。病程中出现3个主症状,或是出现2个主症状加上2个副症状,或是眼的症状再加上一个其他的主症状者为该病的不完全型。根据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而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等。
1.主症状表现
(1)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数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现多个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3mm。有的以疱疹起病,7~14天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亦有少数持续数周不愈最后遗有瘢痕者。溃疡此起彼伏。本症状几见于所有患者,且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必需症状。
(2)皮肤病变:皮损发生率高,可达80%~98%,表现多种多样,有结节性红斑、疱疹、丘疹、痤疮样皮疹、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坏死性结核疹样损害、大疱性坏死性血管炎、脓皮病等。患者可有1种或1种以上的皮损。特别有诊断价值的皮肤体征是结节红斑样皮损和对微小创伤(针刺)后的炎症反应。
(3)眼炎: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是葡萄膜炎或称色素膜炎,也有因血管炎而造成的视网膜炎。上述情况的反复发作,可以导致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男性患者有眼炎者多于女性。
(4)复发性外阴溃疡:与口腔溃疡性状基本相似,只是出现的次数较少,数目亦少。常见的是女性患者的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男性的阴囊和阴茎。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约75%患者有此症状。溃疡深大,疼痛剧、愈合慢。
2.胃肠道病变特点白塞病患者中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者占21.5%~60%,出现胃肠道病变患者的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比为1.4∶1。半数以上是不完全型。主要症状为右下腹痛、腹部包块、腹部胀满、嗳气、呕吐、腹泻、便血等。严重者表现为肠出血、肠麻痹、肠穿孔、瘘管形成等。本病溃疡罹患部位从食管到大肠全消化道都可见到。浦山等对719例白塞病患者的分析,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13例(1.8%),回肠末端多发性溃疡18例(2.5%),便血5例(0.7%),计36例(5%)。王宏晋对89例白塞病分析,消化系受累者28例(31.5%),其中口腔溃疡最常见28例(31.5%),食管3例(3.4%),胃1例(1.1%),十二指肠1例(1.1%),回盲部4例(4.5%),横结肠2例(2.2%),直肠3例(3.4%),肛门7例(7.9%)。马场等分析手术的肠型白塞病131例,病变在回肠末端和盲肠的为105例(80.2%),提出该部位为好发部位。白鸟报告手术的66例患者,病变在小肠者为36.4%,小肠结肠者45.6%,结肠者16.6%,胃、十二指肠者1.5%,这些手术的病例半数以上是因为大量便血,或者表现为急腹症、穿孔、肠梗阻及当作阑尾炎进行的紧急手术。手术病例的40%发现肠溃疡穿孔。手术后复发,吻合口瘘管形成,伤口裂开等需再次手术者占33.9%。病程常反复缓解和复发交替,迁延不愈。
3.其他系统性症状关节病多见,少数有关节肿,以膝关节受累多见。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动时出现发热,以低热多见,时有高热,可有乏力、肌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局部血管炎引起内脏病变。大动脉受累时可出现狭窄或形成动脉瘤。肺血管受累则表现为咯血、气短、肺栓塞等症状。神经系统可出现脑膜脑炎、脑干损害、良性颅内高压、脊髓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
1.一般治疗在活动期,应限制活动,充分休息,给予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对于剧烈腹痛和便血的急性期,要绝对安静,给予肠外中心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剂。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但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合用甲硝唑对厌氧菌感染有效。
2.药物治疗肠型白塞病没有特异性的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文献报告单用柳氮磺吡啶(SASP)大多数患者可控制症状。该药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经肠菌分解为美沙拉秦(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抗炎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以及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用药方法4g/d,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然后改为维持量2g/d分次口服,维持3个月至1年。副作用为两类,一是剂量相关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可逆性男性不育等,餐后服药可减轻消化道副作用。另一类副作用属于过敏,有皮疹、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此,服药期间必须定期复查血象,一旦出现此类副作用应改用其他药物。近年已研制成5-ASA的特殊制剂,如采用高分子材料膜包裹5-ASA微粒制成的缓释片或控释片,使能到达远端回肠和结肠发挥药效,此类制剂统称为美沙拉嗪(mesalazine),这类制剂在结肠内经细菌作用打断偶氮键释出5-ASA。5-ASA新型制剂疗效与柳氮磺吡啶相仿,副作用明显减少,但价格昂贵为其缺点,适用于对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者。
(2)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一般在炎症明显时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者使用。基本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一般在急性期泼尼松(Prednisolone)口服40~60mg/d,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到10~15mg/d,注意减药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逐渐接替激素治疗。长期使用对出现眼症者会促使其恶化。
(3)免疫抑制药:免疫抑制药试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甚至停用,可选择以下免疫抑制药中的一种:环磷酰胺(CTX)每天50~100mg,硫唑嘌呤(AZP)50~100mg或巯嘌呤(6-MP)30~50mg,使用时要注意其副作用。
(4)其他药物:眼症出现时可应用秋水仙碱(colchicine)每天0.5~1.0mg,口腔溃疡可使用激素软膏涂布,此外还可以试用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临床评价不一。
3.手术治疗发生肠穿孔的病例应紧急手术,腹痛明显、腹部扪及包块以及溃疡较深,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也主张手术切除。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因而适应证的掌握应该慎重。手术一般为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复发多在回肠侧,因而有人提出回肠的切除应该充分。
预后:本病为全身性疾病,缓解和复发反复出现,应很好地掌握末梢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针刺反应等全身炎症状态。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反复肠溃疡出血、穿孔,以及术后肠溃疡复发、出现吸收不良、合并感染等预后不良,病死率约10%。
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