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绒毛膜癌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就可通过血道转移至全身,破坏组织及器官,引起出血坏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80%),阴道(30%)、脑(10%)、肝(10%)。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绒毛结构具有过度侵蚀能力。

先行妊娠至绒癌发病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者占44%,1年以内者为67.2%,1年及1年以上者为32.8%。
1.阴道流血是最主要症状,由于子宫病灶侵蚀血管或阴道转移结节破溃引起。产后、流产后或葡萄胎清除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多少不定。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可能引起闭经。有时子宫原发灶已消失而继发灶发展,则无阴道流血症状。
2.腹痛因癌组织侵及子宫壁或子宫腔积血引起下腹胀痛,也可因癌组织穿破子宫或脏器转移灶破裂而致急性腹痛。
3.盆腔肿块因子宫内病灶、宫旁转移性肿块或卵巢黄素化囊肿,妇科检查时可触及肿块。有时原发灶消失,子宫可不增大,黄素化囊肿也不如葡萄胎时明显。
4.转移灶表现症状、体征视转移部位而异。(1)肺转移癌肿侵及支气管,多有咳嗽、血痰或反复咯血;阻塞支气管,则形成肺不张;转移灶接近胸膜,可出现胸痛及血胸;急性肺栓塞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及呼吸循环功能障碍。x线胸片的最初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很快出现小结节状阴影,以后因病灶扩大呈棉球状,更大者为团块状。(2)阴道转移为宫旁静脉逆行性转移所致,转移灶多位于阴道下段前壁,呈紫红色结节突起,破溃后可引起大出血。(3)脑转移常继发于肺转移后,是绒癌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病程分为3期:瘤栓期因脑组织缺直出现一过性症状,如猝然跌倒、失明、失语等。脑瘤期发生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以至昏迷。病情逐渐加重,颅压不断升高,进入脑疝期易致死。(4)肝转移常同时有肺或阴道转移.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往往出现黄疸、肝区疼痛及消化道症状,通过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
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尤其是侵蚀性葡萄胎,化疗几乎已完全替代了手术,但手术治疗在控制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切除残存或耐药病灶方面仍占重要地位。
1.化疗所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及其解救药亚叶酸钙、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依托泊苷、顺铂等。用药原则:I期通常用单药治疗;Ⅱ-Ⅲ期宜用联合化疗;Ⅳ期或耐药病例则用EMA-CO方案,完全缓解率高,副反应小。表36-4列举了几种化疗方案。副反应:以造血功能障碍为主,其次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也常见,严重者可致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治。脱发常见,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停药指征:化疗需持续到症状、体征消失,HCG每周测定一次,连续3次在正常范围,再巩固2-3个疗程,随访5年无复发者为治愈。
2.手术病变在子宫、化疗无效者可切除子宫,手术范围主张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及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术,主要切除宫旁静脉丛。年轻未育者尽可能不切子宫,以保留生育功能;必须切除子宫时,仍应保留卵巢。
随访:临床痊愈出院后应严密随访,观察有无复发。第1年内每月随访1次,1年后每3个月随访1次,持续至3年,再每年1次至5年,此后每1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