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厌氧菌感染的一种,即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气性坏疽是厌氧菌感染的一种,即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此类感染因其发展急剧,预后严重。已知的梭状芽胞杆菌有多种,引起本病主要的有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感染发生时,往往不是单一细菌,而是几种细菌的混合。各种细菌又有其生物学的特性,根据细菌组合的主次.临床表现有所差别,有的以产气显著,有的以水肿显著。这类细菌在人畜粪便与周围环境中(特别是泥土中)广泛存在。故伤后污染此菌的机会很多,但发生感染者不多。因为这类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需具备缺氧环境。如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挤压伤伴有深部肌肉损伤、上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邻近肛周、会阴部位的严重创伤,继发此类感染的几率较高。

创伤后并发此症的时间最早为伤后8―10小时,最迟为5―6日.通常在伤后1―4日。临床特点是病情突然恶化,烦躁不安。杂有恐惧或欣快感;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溶血性贫血,黄疽、血红蛋白尿、酸中毒,全身情况可在12-24小时内全面迅速恶化。病人常诉伤肢沉重或疼痛,持续加重,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所能引起者。止痛剂不能奏效;局部肿胀与创伤所能引起的程度不成比例.并迅速向上下蔓延。每小时都可见到加重。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物.可渗湿厚层敷料,当移除敷料时有时可见气泡从伤口中冒出,皮下如有积气,由于气、水混杂.可触及捻发音:由于局部张力,皮肤受压而发白,浅部静脉回流发生障碍.故皮肤表面可出现如大理石样斑纹。因组织分解、液化、腐败和大量产气(硫化氢等),伤口可有恶臭。局部探查时.如属筋膜上型,可发现皮下脂肪变性、肿胀;如为筋膜下型.筋膜张力增高。肌肉切面不出血。渗出物涂片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染色粗大杆菌。X线照片检查常显示软组织间有积气。
治疗:一经诊断,需立即开始积极治疗。越早越好,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组织的坏死或截肢率。主要措施有三:
1.急症清创术前准备应包括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索、输血等。准备时间应尽量缩短。探部病变往往超过表面显示的范围,故病变区应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周旧水肿或皮下气肿区,术中应充分显露探查,彻底清除变色、不收缩、不出血的肌肉。因细菌扩散的范围常超过肉眼病变的范围,所以应整块切除肌肉,包括肌肉的起止点。如感染限于某一筋腆腔,应切除该筋膜腔的肌群。如整个肢体已广泛感染,应果断进行截肚以挽救生命。如感染已部分超过关节截肢平面.其上的筋膜腔应充分敞开,术后用氧化剂冲洗、湿敷,经常更换敷料,必要时还要再次消创。
2.应用抗生素对这类感染,首选青霉索,常见产气荚膜梭菌中对青霉素大多敏感,但剂量需大.每天应在1000万U以上。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和硝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也有一定疗效。氨基糖苷类抗生常(如卡那霉裹、庆大霉素等)对此类细苗已证实无效。
3.高压氧治疗提高组织间的含氧量,造成不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可提高治愈率.减轻伤残率。
4.全身支持疗法,包括输血、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调、营养支持与对症处理等不可或缺。
对容易发生此类感染的创伤应特别注意。如开放性骨折合并大腿、臀部广泛肌肉损伤或挤压伤者、有重要血管损伤或继发血管栓塞者;用止血带刚间过长、石膏包扎太紧者。预防的关键是尽早彻底清创,包括清除失活、缺血的组织、去除异物特别是非金属性异物、对深而不规则的伤口充分敞开引流(避免死腔存在)筋膜下张力增加者.应早期进行筋腆切开减张等。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l: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挫伤、挤压伤的软组织在早期较难判定其活力.24-36小时后界限才趋明显,这段时间内要密切观察。对腹腔穿透性损伤,特别是结肠、直肠、会阴部创伤,也应警惕此类感染的发生。上述病人均应早期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和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