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铅中毒

铅(lead)及其化合物均有毒性,除金属铅外,铅的化合物有很多,如一氧化铅、四氧化三铅、二氧化铅等。
环境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特别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儿童环境医学领域中研究最早、最深、最广的课题。由于铅的神经毒性作用往往可以在明显的临床表现出现之前造成儿童智能发育的损害,研究和预防铅对儿童的危害在靠智力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的当今社会来说,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有关铅的研究正在成为儿科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作用,其理想的血浓度为零。然而,由于环境中铅的普遍存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量的铅,铅在体内的量超过一定水平就会引起对健康的危害。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儿童铅中毒的认识停留在临床阶段,只有出现抽搐、惊厥和昏迷时才考虑铅中毒的诊断。此后的研究发现,铅中毒对机体的损害早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前已经存在,从而提出了亚临床性铅中毒(subclinicalleadpoisoning)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和传统的中毒含义不同,儿童铅中毒并不像有机磷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表示临床意义上的中毒,而是表示体内铅积蓄(即铅负荷)已经处于有损于健康的危险水平。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小儿铅中毒大多经消化道摄入引起。婴儿中毒常因舔食母亲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吮吸涂拭于母亲乳头的含铅软膏以及患铅中毒母亲的乳汁所致。当小儿乳牙萌出时,可由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有异嗜癖的儿童可因吞食大量油漆地板或墙壁等脱落物引起铅中毒。还有食入含铅器皿内煮、放的酸性食物或饮、食被铅污染的水和食物等,误服过量含铅的药物,皆可引起急性中毒。此外吸入含铅的气体,长期在含铅的环境中生活皆可引起铅中毒。引起急性铅中毒的口服剂量约为5mg/kg。

1.急性铅中毒病儿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铅在胃内生成白色氯化铅),尚有腹痛、出汗、烦躁、拒食等,当铅中毒性脑病时,突然出现顽固性呕吐,伴有呼吸和脉搏增快、共济失调、斜视、惊厥、昏迷等,此时可有血压增高及视盘水肿。小婴儿前囟饱满、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重症铅中毒常有阵发性腹绞痛,并可见肝大、黄疸、少尿或无尿、循环衰竭等。少数有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病儿多不发热或微热,病期较长者有贫血,面容呈灰色(铅容),伴心悸、气促、乏力。牙齿与指甲因铅质沉着而染黑,但幼儿很少见齿龈的“铅线”,四肢麻痹、腕、踝下垂征在婴儿期少见,但年龄大的儿童可有指、趾麻木,有时可见肢体瘫痪,若肋间肌瘫痪可致呼吸困难,甚至呼衰。
2.慢性铅中毒多见于2~3岁以后,从摄毒至出现症状一般3~6个月,主要以神经系统病变,如癫痫样发作,运动过度、攻击性行为、语言功能发育迟滞,此与经常摄入过量的铅有关或为急性中毒性脑病的后遗症,这些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智力缺陷持续存在。重者可有失明和偏瘫。有人认为视网膜点彩常在铅中毒早期出现。
1.杜绝铅继续进入体内轻症病儿,杜绝铅的来源,已能中止危重症状。对误服大量含铅药物造成中毒者,首先催吐,并用1%硫酸钠洗胃,继之用胃管注入硫酸钠15~20g,形成不溶性硫化铅,然后再洗胃,清除沉淀出的硫化铅。以后服用较大量牛乳或生蛋白,使剩余铅质成为不易溶解的盐类,并可保护胃黏膜;再导泻。
2.促进铅的排泄常用的驱铅疗法有:
(1)0.5%依地酸的钙盐:主要用CaNa2EDTA溶液加入5%葡萄糖,缓慢静注,每天总量不超过50mg/kg,在6~12h内静脉滴入,或分2次静脉缓注,幼儿最大量1天不超过1g,持续2~3天,间歇5~10天为一疗程,一般可用3~5个疗程,以后根据病情,间隔3~6个月再祛铅。应用中注意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如有异常或无尿,应即停药。小儿进行此项疗法,最好先用小量,即以0.25g溶于5%葡萄糖200ml中,在1h以上徐缓滴入,如4h内无不良反应,再用上述剂量注射。慢性中毒可用肌注,但不可口服。
(2)二巯丁二钠(二巯基丁二酸钠):效果与依地酸钙钠相同,1~2岁用0.3~0.4g加入生理盐水10~20ml,静注,大年龄可用1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静注。1次/d,3~5天为一疗程。
(3)急性中毒性脑病:急性中毒性脑病或当血铅值超过800μg/L时,可用依地酸钙钠每次12.5mg/kg(或每24小时1500mg/m2),或每次二巯丙醇4mg/kg(每天1500mg/m2),每4小时1次,不同部位肌注,持续5天。如症状减轻,在72h后重复1/3量,或单用二巯丙醇。如需重复疗程,每天依地酸钙钠为50mg/kg,二巯丙醇为15mg/(kg?d),治疗5~10天后,继用青霉胺,25~40mg/(kg?d),分4次口服。上述药物均须注意副作用。如病人无尿,立即停用依地酸钙钠。用二巯丙醇的过程中,勿同时应用铁剂。
(4)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此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促排灵,CaNa3DTPA)排铅效果亦好,可酌情应用。
3.治疗急性腹痛用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维生素K解除痉挛,可用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注。
4.治疗急性脑症状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控制惊厥,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降颅压。液量控制在40~60ml/kg(相当于800~1200ml/m2),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预后:铅对人体的影响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的过程。随着血铅水平的增高,受累系统由一个变为多个,受累程度也越趋严重。
根据美国等国家在儿童人口中开展大规模筛查的结果,筛查所发现病例仅少数是有临床表现的症状性铅中毒患儿,绝大多数均无上述临床症状。因此,目前研究和预防的重点是亚临床水平的无症状性铅中毒(asymptomaticleadpoisoning)。无症状性铅中毒的重要性在于,即便此血铅水平尚不足以产生临床症状,但已证明对儿童健康有害,特别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更是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1.铅对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铅是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在儿童,神经毒性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对智能的影响。
2.铅对儿童体格生长的影响美国第2次全国健康和营养普查的资料分析表明,血铅在5~35μg/dl范围内,儿童的血铅值与身高、体重及胸围间存在着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这种相关独立于性别、种族、营养等因素对人生长的影响。也有研究发现,生长迟缓儿童的血铅水平明显高于生长正常的对照儿童,从而认为铅毒性作用是儿童生长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防:由于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对铅中毒的积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铅中毒的预防不但有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还有不可估量的经济学意义。以美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人均血铅水平每下降0.048μmol/L(1μg/dl),政府将少支出医疗保障、特殊教育等费用172亿美元。预防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远超过对该病预防和研究的投入。预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减少铅对环境的污染此有赖于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努力。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取缔含铅油漆和涂料、控制工业污染等措施,使近10年来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率大大下降,这些成功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控制环境铅污染在儿童铅中毒预防中的关键作用。
2.避免儿童接触铅源此有赖于家长和保育人员的积极配合,以及对儿童铅中毒有正确的认识,宣传教育甚为重要。
3.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铅中毒患儿,使铅对儿童的毒性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儿科医师和儿童保健工作者的职责。1993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儿童在9~12个月龄时均应进行血铅测定,并至少在24个月龄时复查1次。除了定期筛查外,临床上凡是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都必须进行血铅检查:发育迟缓、学习困难、行为异常、孤独症、惊厥、缺铁性贫血、肠道寄生虫感染、语言和听力障碍、反复呕吐、反复腹痛、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