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
有关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不多,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2、生化
有不少证据支持强迫症患者5-HT功能异常。如氯米帕明、氟西汀等具有抑制5-HT再摄取的药物对强迫症的疗效优于对5-HT再摄取缺乏抑制作用的其他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米帕明;某些研究发现,口服5-HT受体激动剂MCPP(M-氯苯哌嗪)能使病人的强迫症状恶化,而5-HT受体节抗剂能逆转氯米帕明的治疗作用。然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及作用于强迫症患者5-HT系统的各种药物的效果不一,提示强迫症是一种在病理生理方面具有异源性的一种障碍。多巴胺和胆碱系统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强迫症病人的发病。
3、脑病理学
现代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涉及额叶和基地节的神经回路的异常。Rapoport等(1998)综合有关强迫症状影像学研究的文献后指出:基底节存在一个对初始刺激认知和行为释放机制。感觉刺激从感觉器官到皮质,然后到纹理体,如果感觉刺激与纹状体中储存的信息内容相一致,那么就发生对感觉输入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感觉输入信息起源于前扣带皮质,这部分皮质能在没有适当感觉刺激的情况下引起行为反应,就发生强迫行为。这一假说受到了神经影像及神经药理学研究的支持。
4、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强迫行为和强迫性仪式动作被认为是减轻焦虑的手段,由于这种动作仅能暂时的减轻焦虑,从而导致了重复的仪式行为的发生。此外,生活事件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多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为几种症状兼而有之。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强迫观念
1、强迫思想
患者脑中常反复地想一些词或短句,而这些词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厌恶的。如一个笃信宗教的人,脑中反复想着一个淫猥或亵渎申领的词句。
2、强迫穷思竭虑
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吃草?”
3、强迫怀疑
患者对自己所做过的事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门窗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等,而病人自己能意识到事物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已。
4、强迫联想
病人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的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而大多是对立性质的,此时叫强迫性对立思维。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等。
5、强迫回忆
病人意识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呈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脱,感到苦恼。
6、强迫意向
病人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种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看到电插头就想去摸,看到异性就想拥抱等。
(二)强迫动作和行为
1、强迫检查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帐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
2、强迫洗涤
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服、消毒家具等。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
3、强迫性仪式动作
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引起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一位学生开始出现强迫观念时便摇头对抗,果然有效,但好景不长,摇头不能抵抗强迫观念,于是就增加一项手拍桌子的动作,此法开始有效,但效力逐渐下降,于是病人又增加一项跺脚的动作以加强对抗作用。久而久之,病人即发展了一套复杂的仪式化程序:先摇几下头,接着拍几下桌子,然后跺脚……。
4、强迫询问
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
5、强迫缓慢
临床少见。这些病人可能否认有任何强迫观念,缓慢的动机是努力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完美。由于以完美、精确、对称为目标,所以常常失败,因而增加时间。
1、心理治疗
目的是使患者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以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确定感;好高骛远,不过分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同时要教育其亲属同事,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矫枉过正,鼓励患者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逐渐从强迫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均可用于强迫症。系统脱敏疗法可逐渐减少患者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厌恶疗法。
2、药物治疗
氯米帕明最为常用。常用剂量150-300mg/d,分2次服,一般2-3周开始显效。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4-6周左右无效者可考虑改用或合用其他药物,治疗时间不宜短于6个月,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SSRIs类的氟西汀等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效果与三环类相当,且副作用较少。此外,对伴有严重焦虑情绪者可合并苯二氮桌类药物;对难治性强迫症,可合用卡巴咪嗪(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心境稳定剂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取得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