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羌虫病

羌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羌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推动羌虫幼虫(羌螨)叮咬传播而得名。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1、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而北方则以黑线姬鼠、社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但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因而也是本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可被感染或携带羌螨,故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人被羌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虽然被感染后血中出现病原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的数十种羌螨以地里纤羌螨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叮吮感染羌虫病东方体的鼠类体液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使其受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东方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羌螨仅幼虫为寄生性,其余阶段自营生活,且在一年终多仅吸吮一次人和动物的体液,但由于病原体可经卵下传幼虫,因此传播羌虫病的是感染病原后的第二代幼虫。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人员及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异株的免疫则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2周后,病情常加重,神经系统的表现可有神经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
1、一般治疗宜卧床休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多饮水,注意补充足量的水分。高热可用冰敷,乙醇试沐浴等物理措施降温,酌情使用解热物但慎用大量发汗的解热药。烦燥不安时可适量应用镇静药物及
2、病原治疗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d内即逐渐下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4次分服。口服困难者也可静脉滴注给药。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也可获满意治疗效果可选用多西环素,成人剂量为0.2g,1次/d,连服5-7d。其他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也具一定疗效不宜使用四环素族的儿童可此类药物。罗红霉素剂量,成人0.6g/d,儿童2-3mg/kg/d,2次分服,热退后剂量减半,疗程10d。
1、消灭传染源灭鼠是主要措施,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除杂草,消除羌螨孳生地。对于野外作业地区,可喷洒杀虫剂消灭羌螨。
3、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了防止羌螨叮咬,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可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5%邻苯二甲酸二甲由等。目前尚无实际应用的羌虫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