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皮肤蝇蛆病

蝇蛆病是蝇的幼虫(蛆)寄生在人或动物的器官或组织中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皮肤蝇蛆病是指某些蝇的幼虫钻入皮肤内引起的炎症反应。蝇属于双翅目,蝇科,种类繁多,蝇的发育过程为全变态,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但亦有的蝇,如麻蝇是胎生,可直接产出幼虫,不经卵的阶段。成蝇交配后5~6d即产卵,在夏季经1d左右即可孵出幼虫,在30~40℃时,8~10d即能完成一代。
成蝇有吸血和非吸血两类,吸血蝇雌雄均吸血,以吸家畜为主,有时也吸人血。非吸血蝇食性复杂,有食植物汁液的,有嗜食粪便的,有嗜食垃圾、排泄物、分泌物的,有嗜食脓血的。蝇有边吃、边吐、边排粪的习性。蝇的趋光性强,白天活动夜间休息,有较强的飞翔能力。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由于蝇种繁多,生活习性不同,对人的危害也差异很大,根据蝇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引起多种蝇蛆病。常见的有:①肠道蝇蛆病:吃了有蝇卵或幼虫污染的食品或大便时蝇在肛门口产卵或幼虫,进入肠道引起。②泌尿道或阴道蝇蛆病:幼虫钻入尿道或阴道引起。③体孔蝇蛆病:雌蝇产卵或幼虫钻入眼、耳、鼻、口腔等部位引起。④创口蝇蛆病:幼虫寄生于伤口创面组织。⑤皮肤蝇蛆病:幼虫进入皮肤引起。常见的蝇种是牛皮蝇、纹皮蝇、人皮蝇、鹿皮蝇、黄尘蝇等。青海报告的是牛皮蝇,内蒙古报告的是纹皮蝇和陈氏污蝇,沈阳报告的是纹皮蝇。该病多发生于内蒙古、青海、西藏、广西、东北、华北的牧区,病人经常有接触牛、马的病史,好发生于夏秋季节。

初发时常有轻度发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皮肤上有痒、麻或窜痛感,数日后出现皮肤损害,常见的皮肤蝇蛆病有两种形态。
(1)匐行疹当蝇蛆穿过皮肤,在皮下组织移行时,皮肤上出现红色的水肿性隆起,幼虫即隐藏在水疱前端的正常皮肤内。
(2)疖肿型初发时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结节或肿块,伴有疼痛和压痛,蝇蛆就生存地结节内,当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水肿加剧,皮面毛孔扩张,有锥刺样的疼痛及虫体蠕动感,几小时后肿块或结节表面出现黄豆大水疱,疱壁薄而紧张,若刺破疱壁可以从黄红色粘液中挤出幼虫,随后肿块缩小,炎症也随之消退,中心留下一个穿凿性小孔而愈。若蝇蛆寄生的部位很深,结节需数月才能破溃,这种情况少见。若结节不破溃,蝇蛆可在皮下潜行数厘米后又重新出现新的结节或肿块,在肿块表面出现小丘疹,形成假性脓肿,此型称变异性皮肤蝇蛆病。疖肿型皮肤蝇蛆病多发生于皮肤松弛部位,多见于眼睑、口唇、腹、前臂深处,数目1~2个或多达10余个。
少数皮肤蝇蛆病患者在开始时可出现荨麻疹样损害,有的出现弛张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贫血、剧痛,严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用手挤压肿块以捏死幼虫,若肿块浅表亦可用液氮冷冻杀死蝇蛆。在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用镊子取出幼虫或用刮匙刮除。红肿明显的肿块和结节可手术切开取出幼虫,肿块的内腔或溃伤面用15%氯仿植物油灌洗,每日1次至伤面痊愈。另外可试用氯喹0.25g,每日2~3次,或用乙胺嗪0.2g,每日3次,连服2周。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减少蝇的孳生。及时消灭地面的幼虫及蛹,对牛棚马厩等较脏的地面可喷洒敌敌畏等杀虫剂,成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弱,用药物灭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尽可能减少成蝇的叮咬和污染。